广西农村青年早婚问题研究--以大新县欧村为例
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1 绪论 | 第12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2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2 研究现状与评价 | 第14-17页 |
1.2.1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6页 |
1.2.3 对以往研究的评述 | 第16-17页 |
1.3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| 第17-18页 |
1.3.1 核心概念 | 第17页 |
1.3.2 理论基础 | 第17-18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4.1 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| 第19-21页 |
1.5.1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19-20页 |
1.5.2 论文的不足 | 第20-21页 |
2 广西农村青年早婚现状 | 第21-25页 |
2.1 广西农村青年早婚状况整体性描述 | 第21页 |
2.2 大新县欧村青年早婚状况调查 | 第21-25页 |
2.2.1 早婚家庭比例相对较高 | 第21-22页 |
2.2.2 早婚一般伴随着早育 | 第22-23页 |
2.2.3 早婚现象与“剩男”现象并存 | 第23-25页 |
3 大新县欧村青年早婚行为发生的原因分析 | 第25-35页 |
3.1 农村社会层面的原因 | 第25-29页 |
3.1.1 传统婚育观念的影响 | 第25页 |
3.1.2 教育发展滞后的制约 | 第25-26页 |
3.1.3 农村文化生活的贫乏 | 第26-27页 |
3.1.4 法规制度等监管措施的失效 | 第27-29页 |
3.2 早婚青年的家庭原因 | 第29-31页 |
3.2.1 早婚青年父母的期望错位 | 第29-30页 |
3.2.2 早婚青年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缺位 | 第30-31页 |
3.3 农村青年自身的原因 | 第31-35页 |
3.3.1 农村青年性早熟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3.2 农村青年对情感的渴求 | 第32-33页 |
3.3.3 农村青年自我期待较低 | 第33-35页 |
4 广西农村青年早婚的影响与隐患 | 第35-41页 |
4.1 对农村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 | 第35-36页 |
4.1.1 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农村社会秩序 | 第35页 |
4.1.2 早婚引发的法律纠纷会造成诸多社会矛盾 | 第35-36页 |
4.2 对早婚青年家庭造成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4.2.1 增加早婚家庭的经济负担 | 第36页 |
4.2.2 增大早婚家庭破裂的风险 | 第36-38页 |
4.2.3 制约了早婚家庭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| 第38-39页 |
4.3 对早婚青年自身的不利影响 | 第39-41页 |
4.3.1 对农村早婚青年身心造成巨大伤害 | 第39-40页 |
4.3.2 不利于农村青年的个人发展 | 第40-41页 |
5 破解广西农村青年早婚问题的对策建议 | 第41-47页 |
5.1 优化农村社会文化环境 | 第41-43页 |
5.1.1 转变农村落后婚恋观念 | 第41页 |
5.1.2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| 第41-42页 |
5.1.3 强化政府部门监管 | 第42页 |
5.1.4 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| 第42-43页 |
5.2 转变农村家庭观念 | 第43-45页 |
5.2.1 引导父母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 | 第43-44页 |
5.2.2 强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责任 | 第44-45页 |
5.3 提升农村青年自身素质 | 第45-47页 |
5.3.1 不断提高知识技能 | 第45页 |
5.3.2 积极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| 第45-47页 |
6 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0页 |
附录A: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| 第50-51页 |
附录B:欧村早婚青年个人访谈提纲 | 第51-52页 |
附录C:欧村早婚青年父辈访谈提纲 | 第52-53页 |
致谢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