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能化生物炭对溶液中重金属的增强吸附研究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前言 | 第11-12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2页 |
1.1 生物炭的概述 | 第12-14页 |
1.1.1 生物炭的定义 | 第12页 |
1.1.2 生物炭制备的影响因素 | 第12-13页 |
1.1.3 生物炭的表面修饰 | 第13页 |
1.1.4 生物炭的应用 | 第13-14页 |
1.2 重金属污染 | 第14-17页 |
1.2.1 铅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| 第15-16页 |
1.2.2 镉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| 第16页 |
1.2.3 砷污染的来源与危害 | 第16-17页 |
1.3 重金属污染修复方法 | 第17-19页 |
1.3.1 化学修复 | 第17-18页 |
1.3.2 物理修复 | 第18页 |
1.3.3 生物修复 | 第18-19页 |
1.4 生物炭功能化及重金属吸附研究 | 第19-21页 |
1.4.1 吸附法修复重金属污染 | 第19-20页 |
1.4.2 本课题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5 本章小结 | 第21-22页 |
第2章 生物炭表面功能化及表征 | 第22-34页 |
2.1 实验仪器药品 | 第22-23页 |
2.1.1 实验药品 | 第22-23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2.2 生物炭功能化 | 第23-26页 |
2.2.1 实验材料与装置 | 第23-25页 |
2.2.2 氨基化生物炭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2.3 硝酸氧化生物炭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2.4 赋硫生物炭的制备 | 第25页 |
2.2.5 赋溴生物炭的制备 | 第25-26页 |
2.3 生物炭表面结构表征 | 第26-28页 |
2.3.1 比表面积测定 | 第26页 |
2.3.2 表面含氧官能团测定 | 第26-27页 |
2.3.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| 第27-28页 |
2.3.4 生物炭元素分析 | 第28页 |
2.4 吸附理论基础 | 第28-30页 |
2.4.1 吸附平衡理论 | 第28-29页 |
2.4.2 吸附动力学模型 | 第29-30页 |
2.5 吸附试验 | 第30-31页 |
2.5.1 吸附等温线 | 第31页 |
2.5.2 吸附动力学 | 第31页 |
2.6 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 | 第31-33页 |
2.6.1 铅离子标准曲线 | 第31-32页 |
2.6.2 镉离子标准曲线 | 第32-33页 |
2.6.3 砷离子标准曲线 | 第33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第3章 功能化生物炭的表征 | 第34-38页 |
3.1 功能化前后生物炭结构性质改变 | 第34-35页 |
3.2 功能化前后生物炭化学性质改变 | 第35-37页 |
3.2.1 Bohem 滴定 | 第35-36页 |
3.2.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6页 |
3.2.3 元素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| 第38-50页 |
4.1 一元体系吸附特性 | 第38-45页 |
4.1.1 pH 影响 | 第38-40页 |
4.1.2 初始浓度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1.3 吸附时间影响 | 第41-42页 |
4.1.4 吸附动力学 | 第42-43页 |
4.1.5 吸附平衡 | 第43-44页 |
4.1.6 吸附前后的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 二元体系吸附 | 第45-48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8-50页 |
第5章 吸附稳定性的研究 | 第50-54页 |
5.1 BCR 连续浸提法 | 第50-53页 |
5.1.1 BCR 浸提的步骤 | 第50-51页 |
5.1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3页 |
5.2 本章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54-56页 |
6.1 结论 | 第54-55页 |
6.2 研究创新性 | 第55页 |
6.3 建议与展望 | 第55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-65页 |
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