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公选考试制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--以邯郸市两县为例
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引言 | 第11-16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 问题的提出 | 第11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(二)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(三) 研究思路和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 研究思路 | 第13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(四) 创新点、难点与不足 | 第14-16页 |
1. 创新点 | 第14页 |
2. 难点 | 第14页 |
3. 不足 | 第14-16页 |
一、 公选考试制度及其理论基础 | 第16-24页 |
(一) 公选考试制度 | 第16-21页 |
1. 概念 | 第16-17页 |
2. 背景与进程 | 第17-19页 |
3. 基本原则 | 第19-21页 |
(二) 理论基础 | 第21-24页 |
1. 制度相关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 个别差异理论 | 第22页 |
3. 人职匹配理论 | 第22-24页 |
二、 邯郸市两县公选考试情况简介 | 第24-29页 |
(一) G 县公选考试介绍 | 第24-26页 |
1. 岗位设定 | 第24页 |
2. 发布公告 | 第24页 |
3. 报名与资格审查 | 第24页 |
4. 笔试 | 第24-25页 |
5. 面试 | 第25页 |
6. 考察考核 | 第25-26页 |
7. 落实待遇及跟踪培养 | 第26页 |
(二) Q 县公选考试介绍 | 第26-29页 |
1. 岗位设定 | 第26页 |
2. 发布公告 | 第26页 |
3. 报名与资格确认 | 第26页 |
4. 笔试 | 第26-27页 |
5. 面试 | 第27页 |
6. 资格复审及体检 | 第27页 |
7. 组织考察 | 第27页 |
8. 研究决定 | 第27-28页 |
9. 特点 | 第28-29页 |
三、 公选考试制度现状分析 | 第29-37页 |
(一) 已有成效 | 第29-30页 |
1. 打破了选人用人的陈旧观念 | 第29页 |
2. 拓宽了选人用人视野 | 第29页 |
3. 激发了领导干部的进取心 | 第29页 |
4. 增强了干部选任工作的透明度 | 第29-30页 |
(二) 存在问题 | 第30-34页 |
1. 公选考试随意性较大 | 第30-31页 |
2. 测评简单化教条化 | 第31-32页 |
3. 公选考试投入成本过高 | 第32-33页 |
4. 公选考试配套措施和后续关注存在不足 | 第33-34页 |
(三) 原因分析 | 第34-37页 |
1. 制度惰性阻滞 | 第34-35页 |
2. 思想观念影响 | 第35页 |
3. 技术层面制约 | 第35-37页 |
四、 完善公选考试制度的对策 | 第37-45页 |
(一)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| 第37-38页 |
1. 科学合理的看待公选考试 | 第37页 |
2.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| 第37页 |
3. 党委(党组)足够重视 | 第37-38页 |
4. 切实转变干部观念 | 第38页 |
5. 引导群众关注公开选拔 | 第38页 |
(二) 规范工作程序 | 第38-41页 |
1. 成立日常机构 | 第38-39页 |
2. 制定实施细则 | 第39页 |
3. 合理确定选拔范围和时间 | 第39页 |
4. 将面试考官推向职业化 | 第39-40页 |
5. 完善公示环节 | 第40页 |
6. 组织任前培训 | 第40页 |
7. 注重全程监督管理 | 第40-41页 |
(三) 完善测评内容 | 第41-43页 |
1. 完善题库建设 | 第41页 |
2. 科学命题 | 第41-42页 |
3. 创新面试模式 | 第42页 |
4. 加强组织考察工作 | 第42-43页 |
(四) 压缩公选成本 | 第43-45页 |
1. 合理控制时间 | 第43页 |
2. 联合开展 | 第43-44页 |
3. 推行笔试成绩有效期制度 | 第44页 |
4. 充分利用公选资源 | 第44-45页 |
结论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附录 | 第49-51页 |
后记 | 第51-5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