龙门峡南煤矿岩溶发育规律及连通试验研究
| 摘要 | 第4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8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1-20页 |
| 1.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| 1.2.1 国内外岩溶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1.2.2 矿区岩溶介质研究 | 第13-14页 |
| 1.2.3 连通方法概述 | 第14-17页 |
| 1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20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8-20页 |
| 第2章 自然地理及地质条件概况 | 第20-29页 |
| 2.1 自然地理 | 第20-24页 |
| 2.1.1 交通位置 | 第20页 |
| 2.1.2 地形与地貌 | 第20-21页 |
| 2.1.3 气象水文 | 第21-23页 |
| 2.1.4 人文经济情况 | 第23-24页 |
| 2.2 地层岩性 | 第24-26页 |
| 2.3 地质构造 | 第26-29页 |
| 2.3.1 褶皱 | 第26-27页 |
| 2.3.2 断层 | 第27-29页 |
| 第3章 岩溶发育规律研究 | 第29-43页 |
| 3.1 岩溶发育的条件 | 第29-30页 |
| 3.1.1 岩石的可溶性 | 第29页 |
| 3.1.2 岩石的透水性 | 第29-30页 |
| 3.1.3 水的流动性和溶解力 | 第30页 |
| 3.2 岩溶地貌形态与分布特征 | 第30-38页 |
| 3.2.1 地表岩溶地貌 | 第30-35页 |
| 3.2.2 地下岩溶地貌 | 第35-38页 |
| 3.3 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 | 第38-42页 |
| 3.3.1 地层岩性 | 第39页 |
| 3.3.2 地质构造 | 第39-40页 |
| 3.3.3 气候 | 第40-41页 |
| 3.3.4 地形和地表水文网 | 第41页 |
| 3.3.5 地下水动态 | 第41-42页 |
| 3.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| 第4章 岩溶水系统研究 | 第43-64页 |
| 4.1 岩溶水系统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| 第43页 |
| 4.1.1 岩溶水系统的概念 | 第43页 |
| 4.1.2 岩溶水系统研究的内容 | 第43页 |
| 4.2 连通试验研究 | 第43-53页 |
| 4.2.1 水动力弥散机理 | 第44-45页 |
| 4.2.2 试剂选择及试验原理 | 第45-46页 |
| 4.2.3 试验方法 | 第46-49页 |
| 4.2.4 试验点选择 | 第49页 |
| 4.2.5 原位试验及成果 | 第49-51页 |
| 4.2.6 连通试验小结 | 第51-53页 |
| 4.3 岩溶水含水系统 | 第53-58页 |
| 4.3.1 岩溶含水岩组及其富水性 | 第53-54页 |
| 4.3.2 岩溶地下水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| 第54-55页 |
| 4.3.3 岩溶水的赋存空间特征 | 第55-56页 |
| 4.3.4 岩溶水系统的划分及概念模型 | 第56-58页 |
| 4.4 岩溶水流动系统 | 第58-62页 |
| 4.4.1 岩溶水系统的水动力场 | 第58-60页 |
| 4.4.2 岩溶水系统的水温度场 | 第60页 |
| 4.4.3 岩溶水系统的水化学场 | 第60-61页 |
| 4.4.4 岩溶水系统的水流动特征 | 第61-62页 |
| 4.5 小结 | 第62-64页 |
| 结论 | 第64-66页 |
| 致谢 | 第66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1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