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正渗透原理及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1.1 正渗透过程动力学理论基础 | 第10-11页 |
1.1.2 渗透过程的基本分类 | 第11-12页 |
1.1.3 驱动液的选择 | 第12-13页 |
1.1.4 膜材料及膜组件的研发现状 | 第13-14页 |
1.1.5 膜污染的研究 | 第14页 |
1.2 正渗透的工程应用 | 第14-18页 |
1.2.1 海水淡化 | 第14-15页 |
1.2.2 绿色能源 | 第15-16页 |
1.2.3 废水处理和水净化 | 第16-17页 |
1.2.4 食品医药等领域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3 浓差极化现象及浓差极化模型 | 第18-20页 |
1.3.1 FO 模式浓差极化模型 | 第18-19页 |
1.3.2 PRO 模式的浓差极化模型 | 第19-20页 |
1.4 正渗透过程的影响因素 | 第20-21页 |
1.4.1 温度的影响 | 第20-21页 |
1.4.2 膜置向的影响 | 第21页 |
1.4.3 驱动液浓度的影响 | 第21页 |
1.5 课题的提出 | 第21-23页 |
1.5.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5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3-30页 |
2.1 实验设置 | 第23-24页 |
2.1.1 实验原料与试剂 | 第23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2.1.3 序批式实验装置 | 第23-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2.1 水通量的测量 | 第24页 |
2.2.2 驱动溶质的反渗通量的计算 | 第24-25页 |
2.2.3 截留率的计算 | 第25页 |
2.2.4 扫描电子显微镜(SEM)分析 | 第25页 |
2.2.5 阴阳离子的测量 | 第25-26页 |
2.2.6 其他测量指标 | 第26页 |
2.3 驱动液的选择和渗透压的计算 | 第26-30页 |
第3章 反渗模型的建立和实验验证 | 第30-47页 |
3.1 CTA 膜的结构特征 | 第31页 |
3.2 FO 模式驱动溶质反渗模型的建立 | 第31-35页 |
3.3 PRO 模式驱动溶质反渗模型的建立 | 第35-37页 |
3.4 与之前模型进行比较 | 第37-38页 |
3.5 膜支撑层对溶质阻质系数 K 的计算 | 第38-40页 |
3.6 溶质渗透系数 k 的计算 | 第40-42页 |
3.6.1 粘度的计算 | 第40-41页 |
3.6.2 k 值的计算 | 第41-42页 |
3.7 模型的实验验证 | 第42-46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46-47页 |
第4章 溶质反渗过程的影响因素 | 第47-57页 |
4.1 温度及驱动溶质对 FO 过程的影响 | 第47-52页 |
4.1.1 NaCl 为驱动液时温度对离子反渗过程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1.2 MgCl2为驱动液时温度对离子反渗过程的影响 | 第49页 |
4.1.3 Na2SO4为驱动液时温度对离子反渗过程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4.1.4 MgSO4为驱动液时温度对离子反渗过程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1.5 温度对正渗透过程中水通量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 膜的置向对 FO 过程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1 膜的置向对溶质反渗通量的影响 | 第52页 |
4.2.2 膜的置向对水通量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3 初始渗透压 FO 过程的影响 | 第53页 |
4.4 驱动液中阴阳离子反渗情况的比较 | 第53-56页 |
4.4.1 正渗透膜对阳离子的截留作用 | 第54-55页 |
4.4.2 正渗透膜对阴离子的截留作用 | 第55页 |
4.4.3 膜对阴阳离子的共同截留作用 | 第55-5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FO-MBR 中溶质反渗规律的研究 | 第57-64页 |
5.1 实验设置 | 第57-58页 |
5.1.1 实验方案 | 第57-58页 |
5.1.2 影响 FO-MBR 运行的主要因素 | 第58页 |
5.2 实验结果 | 第58-60页 |
5.2.1 FO-MBR 反应器运行效果 | 第58-60页 |
5.2.2 膜污染对溶质反渗的影响 | 第60页 |
5.3 溶质的反渗对膜污染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5.4 减弱溶质反渗的方法 | 第6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2-64页 |
结论 | 第64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73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