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轻工业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其他论文--生活论文

混凝滤布过滤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0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我国水污染及污水处理现状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小城镇污水排放特点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传统脱氮除磷工艺第12-13页
    1.2 混凝滤布过滤研究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混凝机理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混凝滤布过滤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生物滴滤池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生物滴滤池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生物滴滤池自然通风供氧模型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生物滴滤池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第18页
    1.4 课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19-20页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20-29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20页
    2.2 实验装置第20-22页
    2.3 实验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2.4 实验材料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实验用水水质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实验用粉煤灰性质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实验用火山岩填料性质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实验药品及仪器第25-26页
    2.5 分析方法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生物膜分析方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污泥性质分析方法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水质监测分析方法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分级方法第28-29页
第3章 混凝-滤布过滤系统的构建与参数优化第29-3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29页
    3.2 混凝剂的选择及运行参数优化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混凝剂种类及投加量的选择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混凝剂形态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pH 值对混凝效果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3.3 混凝滤布系统的构建与运行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滤布过滤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过滤压差研究第36-37页
    3.4 混凝滤布系统对生活污水污染物的去除效能第37-38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4章 生物滤池工艺组合优化及高效运行第39-57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39页
    4.2 生物滴滤池挂膜启动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生物滤池挂膜启动方式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生物滴滤池挂膜启动期间 COD 去除效果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生物滴滤池挂膜启动期间 NH4+-N 去除效果第40-41页
    4.3 生物滴滤池运行效果研究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生物滴滤池出水水质沿高程变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溶解氧沿高程变化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生物膜沿高程变化第43-44页
    4.4 生物滴滤池结构优化及运行效果研究第44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滴滤池结构优化后沿程 DO 分布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水力负荷对 COD 去除性能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水力负荷对 NH4+-N 去除性能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水力负荷对生物膜的影响第48-52页
    4.5 缺氧反硝化滤池的启动与运行第52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缺氧反硝化滤池启动期间 TN 去除效果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硝化液回流比对生物滤池运行效果的影响第52-55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5-57页
第5章 混凝滤布过滤-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稳定运行阶段对污染物质去除效能第57-71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57页
    5.2 系统稳定运行阶段对水中污染物的效能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系统稳定运行期间对有机物的去除效能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系统稳定运行期间对氨氮的去除效能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系统稳定运行期间对总氮的去除效能第58-59页
    5.3 生活污水 DOM 在各处理单元中的迁移转化第59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系统各级出水 DOM 分级组分 DOC 含量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系统各级出水 DOM 分级组分三维荧光光谱第61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系统各级出水 DOM 分级组分紫外光谱第66-67页
    5.4 系统污泥特性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混凝滤布系统化学污泥特性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滴滤池污泥特性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系统污泥特性第69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69-71页
结论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8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他成果第78-81页
致谢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化学改性秸秆制备吸油材料的研究
下一篇:正渗透过程中驱动溶质反渗规律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