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目录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背景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1.1 微波光子学 | 第11-12页 |
1.1.2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2-13页 |
1.2 微波光子信号处理技术的原理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1 基于OTTD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3.2 基于外差混频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3.3 基于矢量和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16页 |
1.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| 第16-19页 |
第二章 微波光子信号处理系统设计及实现的关键问题 | 第19-35页 |
2.1 引言 | 第19页 |
2.2 微波光子信号处理中的关键问题 | 第19-26页 |
2.2.1 微波光子链路的链路模型 | 第19-21页 |
2.2.2 噪声的影响 | 第21-22页 |
2.2.3 非线性失真 | 第22-25页 |
2.2.4 系统的带宽 | 第25页 |
2.2.5 色散对微波光子链路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2.3 系统设计实现所需的关键器件及其技术原理 | 第26-33页 |
2.3.1 光源 | 第26页 |
2.3.2 电光调制器 | 第26-33页 |
2.3.3 光电探测器 | 第33页 |
2.4 本章小节 | 第33-35页 |
第三章 基于光真延时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35-59页 |
3.1 理论基础 | 第35-40页 |
3.2 典型的基于OTTD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40-43页 |
3.2.1 基于自由空间光传输的OTTD | 第40页 |
3.2.2 基于光开关切换的OTTD | 第40-41页 |
3.2.3 基于色散光纤的OTTD | 第41-42页 |
3.2.4 基于啁啾光纤光栅的OTTD | 第42-43页 |
3.3 基于均匀光纤光栅的光真延时的设计 | 第43-48页 |
3.4 二维光真延时波束形成网络的设计与实现 | 第48-54页 |
3.4.1 已有的二维光真延时技术报道 | 第48-49页 |
3.4.2 基于光纤光栅阵列的二维光真延时 | 第49-52页 |
3.4.3 实验验证及仿真 | 第52-54页 |
3.5 光控波束形成网络中的功率均衡与控制 | 第54-57页 |
3.5.1 光控波束形成网络的功率不均衡问题 | 第54页 |
3.5.2 主要影响因素 | 第54-55页 |
3.5.3 功率均衡与控制 | 第55-5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7-59页 |
第四章 基于外差混频与矢量和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59-75页 |
4.1 已有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59-64页 |
4.1.1 基于外差混频的光子射频移相器 | 第60-62页 |
4.1.2 基于矢量和技术的光子射频移相器 | 第62-63页 |
4.1.3 基于非线性效应的光子射频移相器 | 第63-64页 |
4.2 基于单边带调制光载波调相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64-74页 |
4.2.1 方案原理 | 第64-66页 |
4.2.2 仿真结果与讨论 | 第66-73页 |
4.2.3 结论 | 第73-74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五章 基于光谱处理的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75-91页 |
5.1 基于光谱处理的微波光子信号处理 | 第75-80页 |
5.1.1 原理 | 第75-76页 |
5.1.2 空间光调制器 | 第76-78页 |
5.1.3 微波光子信号处理平台 | 第78-80页 |
5.2 基于光谱处理的微波光子信号处理技术方案 | 第80-81页 |
5.2.1 基于光谱处理的微波光子滤波 | 第80页 |
5.2.2 基于光谱处理的真延时技术方案 | 第80页 |
5.2.3 基于光谱处理的宽带光控波束形成技术 | 第80-81页 |
5.3 适用于光控波束形成网络的可编程光子射频移相技术 | 第81-90页 |
5.3.1 所提方案 | 第82-83页 |
5.3.2 方案原理 | 第83-85页 |
5.3.3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85-90页 |
5.4 本章小节 | 第90-91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107页 |
缩略语 | 第107-110页 |
致谢 | 第110-111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