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1 引言 | 第10-16页 |
| ·作物灰霉病与灰葡萄孢 | 第10页 |
| ·灰葡萄孢的致病机理 | 第10-13页 |
| ·侵染机制 | 第10-11页 |
| ·致病机理 | 第11-13页 |
| ·丝状真菌的遗传转化 | 第13-14页 |
| ·作物灰霉病的防治现状 | 第14-15页 |
| ·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2 材料和方法 | 第16-32页 |
| ·供试菌株、材料 | 第16页 |
| ·主要供试试剂及缓冲液 | 第16-17页 |
| ·培养基 | 第17-18页 |
| ·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18页 |
| ·菌株的复壮 | 第18页 |
| ·菌株形态学水平分析 | 第18-21页 |
| ·菌落和菌丝形态观察 | 第18页 |
| ·产孢量分析 | 第18-19页 |
| ·致病力分析 | 第19页 |
| ·细胞壁降解酶的分析 | 第19-20页 |
| ·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| 第20页 |
| ·产酸能力分析 | 第20页 |
| ·盐胁迫条件下菌丝生长情况 | 第20-21页 |
| ·菌株DNA 水平分析 | 第21-26页 |
| ·灰葡萄孢基因组DNA 的提取 | 第21页 |
| ·突变菌株PCR 验证 | 第21-22页 |
| ·突变菌株插入位点侧翼序列的克隆和测序 | 第22-24页 |
| ·TAIL-PCR 第三轮扩增产物的凝胶回收 | 第24页 |
| ·PCR 产物与pMD19-T 载体的连接 | 第24-25页 |
| ·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25页 |
| ·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| 第25页 |
| ·PCR 验证阳性克隆 | 第25-26页 |
| ·T-DNA 标记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26页 |
| ·突变基因RNA 水平验证 | 第26-29页 |
| ·灰葡萄孢菌RNA 的提取 | 第26-27页 |
| ·RNA 质量的检测 | 第27页 |
| ·总 RNA 的纯化 | 第27页 |
| ·第一链cDNA 的合成 | 第27-28页 |
| ·T-DNA 插入突变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28页 |
| ·果胶酶、产毒基因的表达分析 | 第28-29页 |
| ·突变基因超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9-32页 |
| ·BC1G_07455 基因片段的克隆 | 第29页 |
| ·超表达载体构建 | 第29-32页 |
| 3 结果与分析 | 第32-43页 |
| ·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| 第32-37页 |
| ·菌落形态观察 | 第32-33页 |
| ·菌丝形态观察 | 第33页 |
| ·产孢量分析 | 第33-34页 |
| ·致病性分析 | 第34页 |
| ·细胞壁降解酶活性比较 | 第34页 |
| ·次生代谢产物活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| ·产酸能力分析 | 第35页 |
| ·菌株胁迫条件下生长情况 | 第35-37页 |
| ·突变菌株DNA 水平验证 | 第37-39页 |
| ·突变菌株的PCR 检测 | 第37页 |
| ·突变菌株T-DNA 插入位点侧翼序列扩增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| 第37-39页 |
| ·突变菌株RNA 水平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插入突变基因表达分析 | 第39-40页 |
| ·果胶酶及产毒基因表达分析 | 第40页 |
| ·BC1G_07455 基因超表达载体构建 | 第40-43页 |
| ·BC1G_07455 基因的PCR 扩增 | 第40-41页 |
| ·pMD19-A 和pBARKSI 双酶切 | 第41页 |
| ·重组载体PCR 与酶切验证 | 第41-43页 |
| 4 讨论 | 第43-45页 |
| 5 结论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2页 |
|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2-53页 |
| 作者简历 | 第53-54页 |
| 致谢 | 第54-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