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1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18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1.1 杏鲍菇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| 第13页 |
1.1.2 研究目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2 目前存在的问题 | 第16页 |
1.3 液体菌种的优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18-24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18-19页 |
2.1.1 供试菌种 | 第18页 |
2.1.2 试剂及原料 | 第18页 |
2.1.3 实验仪器 | 第18页 |
2.1.4 培养基 | 第18-19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2.1 平板菌种的制备 | 第19页 |
2.2.2 种子液的制备 | 第19页 |
2.2.3 摇瓶液体菌种的制备 | 第19页 |
2.2.4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长曲线的测定 | 第19-20页 |
2.2.5 发酵罐液体菌种的制备 | 第20页 |
2.2.6 杏鲍菇栽培瓶的制备 | 第20页 |
2.3 摇瓶液体菌种的优化 | 第20-22页 |
2.3.1 摇瓶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| 第20页 |
2.3.2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20-21页 |
2.3.3 指标测定 | 第21页 |
2.3.4 数据统计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4 发酵罐液体菌种的优化 | 第22页 |
2.4.1 不同通气量对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影响 | 第22页 |
2.4.2 不同 pH 调节方式对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影响 | 第22页 |
2.4.3 测量指标 | 第22页 |
2.5 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出菇比较试验 | 第22-24页 |
2.5.1 发菌管理 | 第22-23页 |
2.5.2 开瓶、搔菌 | 第23页 |
2.5.3 子实体生长管理 | 第23页 |
2.5.4 不同菌种接种的杏鲍菇子实体性状和产量的测定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7页 |
3.1 杏鲍菇液体菌种生长状态的研究 | 第24-25页 |
3.2 摇瓶液体菌种的优化 | 第25-30页 |
3.2.1 初始发酵培养基的筛选 | 第25-26页 |
3.2.2 培养基配方的优化 | 第26-27页 |
3.2.3 摇瓶发酵培养条件的优化 | 第27-30页 |
3.2.4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对比实验 | 第30页 |
3.3 发酵罐液体菌种的优化 | 第30-35页 |
3.3.1 不同通气量对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影响 | 第30-33页 |
3.3.2 不同 pH 调节方式对杏鲍菇液体菌种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3.4 液体菌种与固体菌种接种杏鲍菇出菇比较试验 | 第35-37页 |
3.4.1 发菌时间的比较 | 第35页 |
3.4.2 子实体外观性状的比较 | 第35-36页 |
3.4.3 子实体产量及生物学转化率比较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37-39页 |
4.1 讨论 | 第37页 |
4.1.1 发酵过程中对通气量的选择 | 第37页 |
4.1.2 发酵过程中对 pH 的选择 | 第37页 |
4.1.3 发酵工艺中温度的监控 | 第37页 |
4.1.4 发酵工艺中对通气量的监控 | 第37页 |
4.2 结论 | 第37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1页 |
致谢 | 第41-42页 |
作者简历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