抗蚜虫PPA基因的小麦转化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9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9-16页 |
| ·蚜虫的防治方式 | 第9-10页 |
| ·药剂防治 | 第9-10页 |
| ·常规育种方法 | 第10页 |
| ·利用基因工程获得抗虫转基因小麦 | 第10页 |
| ·抗蚜虫基因 | 第10-12页 |
| ·来源于细菌的抗虫基因 | 第10-11页 |
| ·来源于动物体的毒素基因 | 第11页 |
| ·来源于植物的抗虫基因 | 第11-12页 |
| ·常用转化方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基因枪介导法 | 第12页 |
| ·农杆菌介导法 | 第12-13页 |
| ·小麦抗蚜虫转基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| 第13-14页 |
| ·提高小麦转化效率 | 第13页 |
| ·扩大受体基因型的范围 | 第13-14页 |
| ·挖掘与利用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基因 | 第14页 |
| ·研究课题的来源 | 第14页 |
| ·课题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目的 | 第14-15页 |
| ·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| 第2章 转化受体的获得 | 第16-31页 |
| ·概述 | 第16-18页 |
| ·材料、试剂与设备 | 第18-2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18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18-19页 |
| ·实验设备与仪器 | 第19-2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0-25页 |
| ·MS 基本培养基及其配制 | 第20-24页 |
| ·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培养基 | 第24页 |
| ·小麦愈伤组织的获得 | 第24-25页 |
| ·数据处理 | 第25页 |
| ·结果 | 第25-28页 |
| ·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结果 | 第25页 |
| ·不同小麦品种幼胚出愈率比较 | 第25-26页 |
| ·不同小麦品种分化能力的比较 | 第26-28页 |
| ·幼胚愈伤组织与成胚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比较 | 第28页 |
| ·讨论 | 第28-30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30-31页 |
| 第3章 基因枪法介导的小麦转化 | 第31-42页 |
| ·概述 | 第31页 |
| ·材料、试剂与设备 | 第31-33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1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31-32页 |
| ·实验设备与仪器 | 第32-3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33-36页 |
| ·转化受体高渗处理 | 第33页 |
| ·提取含目的基因的质粒DNA | 第33-34页 |
| ·质粒DNA 的检测 | 第34页 |
| ·基因枪转化 | 第34-36页 |
| ·恢复培养 | 第36页 |
| ·结果 | 第36-39页 |
| ·高渗处理对小麦基因转化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不同转化受体对小麦基因转化的影响 | 第37页 |
| ·轰击压力轰击距离对小麦基因转化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单双枪对小麦基因转化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恢复培养对小麦基因转化的影响 | 第39页 |
| ·讨论 | 第39-41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41-42页 |
| 第4章 筛选与分化 | 第42-48页 |
| ·概述 | 第42页 |
| ·材料、试剂与设备 | 第42-43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42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42-43页 |
| ·实验设备与仪器 | 第43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43-44页 |
| ·筛选剂用量的选择 | 第43页 |
| ·筛选方式对筛选效果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成苗 | 第44页 |
| ·结果 | 第44-46页 |
| ·筛选剂用量的选择 | 第44页 |
| ·筛选方式对筛选效果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转化愈伤组织筛选后GUS 染色结果 | 第45页 |
| ·抗性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 | 第45-46页 |
| ·阳性植株分子检测 | 第46页 |
| ·讨论 | 第46-47页 |
| ·本章小节 | 第47-48页 |
| 结论 | 第48-50页 |
| 附录 | 第50-5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1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