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禾谷类作物论文--稻论文

水稻OsIPS1与OsIPS2基因磷饥饿信号及激素调控模式的比较研究

致谢第7-8页
缩略语表第8-9页
摘要第9-11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-31页
    第一部分 植物磷营养逆境反应生理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11-18页
        引言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 植物磷营养逆境反应的生理学机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植物在缺磷条件下的形态学变化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植物在缺磷条件下的生理学变化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 植物磷营养逆境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第14-18页
    第二部分 TPSI1/Mt4家族基因的研究进展第18-21页
    第三部分 植物磷反应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进展第21-31页
        1 细菌和真菌的磷胁迫调控机制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细菌中的磷反应体系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酵母体内磷反应体系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 植物体内磷信号研究进展第23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植物憐胁迫中的系统凋控与局部反应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缺磷胁迫与激素,糖之间的关系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拟南芥中与磷有关的突变体第28-31页
第二章 水稻OSIPS1与OSIPS2基因的克隆与特征分析第31-46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31-35页
    2 结果与讨论第35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水稻OsIPS1与OsIPS2基因的克隆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水稻OsIPS1与OsIPS2基因的特征分析第38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OsIPS1与OsIPS2基因电子定位及拷贝数确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OsIPS1基因在磷饥饿下的诱导表达情况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OsIPS1与OsIPS2基因受磷饥饿的特异诱导表达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OsIPS1与OsIPS2在TPSI1/Mt4家族中分属不同的亚类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TPSI1/Mt4家族基因启动子中磷相关元件的分析第44-45页
    3 小结第45-46页
第三章 水稻OSIPS1与OSIPS2基因的表达与植物磷信号的局部与系统调控第46-59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46-50页
    2 结果与讨论第50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1 OsIPS1与OsIPS2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第50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OsIPS1与OsIPS2基因RNA表达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OsIPS1与OsIPS2基因启动子::GUS融合转基因分析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植物磷信号的局部与系统调控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OsIPS1与OsIPS2的表达受植株地上部磷水平的系统调控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OsIPS1与OsIPS2的表达受植株局部磷水平的调控第56-57页
    3 小结第57-59页
第四章 水稻OSIPS1与OSIPS2基因的表达与激素调控第59-67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59-60页
    2 结果与讨论第60-6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水稻OsIPS1与OsIPS2基因磷饥饿系统调控与激素之间的关系第60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与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之间的关系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与脱落酸之间的关系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与乙烯之间的关系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水稻OsIFS1与OsIPS2基因局部磷饥饿诱导与激素之间的关系第64-65页
    3 小结第65-67页
第五章 水稻OSIPS1基因启动子磷元件的分析与基因功能初步探讨第67-76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67-71页
        1.1 材料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1.2 方法第67-71页
    2 结果与讨论第71-74页
        2.1 水稻OsIPS1基因启动子磷相关结合元件的研究第71-7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水稻OsIPS1基因功能的初步探讨第73-74页
    3 小结第74-76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-78页
    1 结论第76页
    2 展望第76-78页
参考文献第78-88页
ABSTRACT第88页

论文共9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地衣芽孢杆菌ZJU0107热稳定性β-葡聚糖酶的酶学特性及其在啤酒生产中的应用
下一篇:方钢管混凝土柱—钢梁—核心筒住宅结构体系可靠度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