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保护管理论文--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--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

气候变化背景下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

目录第3-5页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7-15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7-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的背景第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的意义第7-8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8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低碳经济的研究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低碳城市的城市化研究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低碳城市规划研究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低碳城市政策研究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. 低碳城市治理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1.3 论文的基本内容及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1-12页
    1.4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第12-13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13-14页
    1.6 主要创新点第14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4-15页
第二章 低碳城市的解读及研究模型简介第15-21页
    2.1 低碳城市的解读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低碳城市的内涵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任务及必要性第16页
    2.2 低碳城市的研究模型简介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灰色系统关联模型简介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情景分析法简介第18-19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19-21页
第三章 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现状和经验借鉴第21-31页
    3.1 国外低碳城市发展及经验借鉴第21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波特兰市——世界最绿色城市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国外其它城市低碳化的探索第26-27页
    3.2 国内低碳城市发展及经验借鉴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保定——中国低碳城市先驱者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国内其它城市低碳化的探索第29-30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四章 南京城市碳排放现状分析第31-59页
    4.1 南京市碳排放来源第31页
    4.2 城市CO_2排放量的测算方法第31-32页
    4.3 南京CO_2驱动因素分析第32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南京市碳排放灰色关联分析第32-41页
    4.4 南京低碳建筑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第41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低碳建筑的内涵及研究模型的确定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南京建筑碳排放第43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运用情景分析法确定南京低碳建筑目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4 南京发展低碳建筑的对策措施第46-47页
    4.5 南京低碳交通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低碳交通的内涵及研究模型的确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南京交通碳排放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运用情景分析法确定南京低碳交通目标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南京发展低碳交通的对策措施第51-52页
    4.6 南京低碳工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措施第52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低碳工业的内涵及研究模型的确定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南京工业生产碳排放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运用情景分析法确定南京低碳工业目标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南京发展低碳工业的对策措施第56-57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第五章 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选择第59-67页
    5.1 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空间性路径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优化交通系统,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优化空间结构,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优化空间形态,促进低碳城市建设第60-61页
    5.2 南京建设低碳城市的技术性路径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建筑发展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以技术创新促进低碳交通建设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以技术创新影响工业能源使用结构第62-63页
    5.3 低碳城市的社会性路径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低碳政策驱动低碳城市的建设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生活和消费的低碳化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影响第64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64-67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67-71页
    6.1 论文总结第67-68页
    6.2 论文的不足第68-69页
    6.3 展望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3页
作者简介第73-75页
致谢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生活型态的餐饮业发展研究--以杭州杭帮菜为例
下一篇:三通道光纤位移传感器的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