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前言 | 第10-21页 |
1.1 绿脓杆菌概况 | 第10-13页 |
1.1.1 绿脓杆菌危害 | 第10页 |
1.1.2 绿脓杆菌的致病机理 | 第10-11页 |
1.1.3 绿脓杆菌的耐药机理 | 第11-13页 |
1.2 群体感应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| 第13-17页 |
1.2.1 群体感应信号分子 | 第14-15页 |
1.2.2 绿脓杆菌中群体感应的发现及研究进展 | 第15-17页 |
1.3 本论文研究内容、目的及意义 | 第17-21页 |
2 化学定性分析磷酸盐对绿脓杆菌的影响 | 第21-24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1页 |
2.1.1 菌株及培养基 | 第21页 |
2.1.2 主要试剂及仪器 | 第21页 |
2.1.3 发酵条件及发酵液的萃取、馏分的收集 | 第21页 |
2.1.4 HPLC定性分析条件 | 第21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2.1 HPLC结果分析 | 第21-23页 |
2.3 讨论与结论 | 第23-24页 |
3 转录组测序分析磷酸盐对绿脓杆菌的影响 | 第24-37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7页 |
3.1.1 菌株与培养条件 | 第24页 |
3.1.2 细菌总RNA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3.1.3 细菌RNA质量检测 | 第25页 |
3.1.4 文库构建和RNA-Seq测序 | 第25-26页 |
3.1.5 RNA-Seq信息学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1.6 转录组功能预测 | 第27页 |
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6页 |
3.2.1 细菌RNA的提取 | 第27-28页 |
3.2.2 RNA检测结果 | 第28页 |
3.2.3 转录组测序结果 | 第28-29页 |
3.2.4 GO功能注释 | 第29-35页 |
3.2.5 转录调控因子筛选 | 第35-36页 |
3.3 结论与讨论 | 第36-37页 |
4 绿脓杆菌转录组结果中差异显著基因的敲除与功能分析 | 第37-58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46页 |
4.1.1 菌株、质粒与引物 | 第37-38页 |
4.1.2 主要试剂与仪器 | 第38-39页 |
4.1.3 培养基、菌株培养条件及抗生素使用浓度 | 第39页 |
4.1.4 PAO1基因组DNA的提取 | 第39-40页 |
4.1.5 敲除载体pK18和互补载体pUCP18的质粒提取 | 第40-41页 |
4.1.6 E.coli DH5α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| 第41页 |
4.1.7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获得 | 第41-46页 |
4.1.8 互补体的获得 | 第46页 |
4.2 突变体与互补体的表型测定 | 第46-47页 |
4.2.1 运动性检测——swimming、swarming | 第46页 |
4.2.2 生物膜检测 | 第46页 |
4.2.3 弹性蛋白酶检测 | 第46-47页 |
4.2.4 AHL信号检测 | 第47页 |
4.2.5 绿脓菌素检测 | 第47页 |
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6页 |
4.3.1 基因缺失突变体的构建 | 第47-49页 |
4.3.2 突变体的表型结果分析 | 第49-56页 |
4.4 结论与讨论 | 第56-58页 |
5 总结论、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58-60页 |
5.1 总结论 | 第58页 |
5.2 创新点 | 第58-59页 |
5.3 进一步研究设想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