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房屋建筑设备论文--空气调节、采暖、通风及其设备论文--空气调节论文

办公建筑中央空调末端盘管的运行调节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课题来源第9页
    1.2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办公建筑空调负荷特性的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风机盘管仿真模拟的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风机盘管的运行调节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第13-14页
    1.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特性研究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风机盘管的仿真模拟研究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基于办公建筑用能特性的盘管运行调节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论文结构拓扑图第16-17页
第2章 空调负荷计算与风机盘管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第17-30页
    2.1 国内外常用负荷计算方法第17-19页
    2.2 国内外动态负荷计算方法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简易估算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模拟计算法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本文采用的动态负荷计算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2.3 风机盘管换热器数学模型的理论基础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湿空气的物性计算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模型中各参数的计算第23-25页
    2.4 正交试验设计第25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原理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正交试验表的选择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表头设计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试验结果处理第27-29页
    2.5 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3章 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特性研究第30-55页
    3.1 基于统计的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特性第30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EDA技术原理简介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数据的文献调研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文献调研空调能耗数据的处理分析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基于统计的空调冷负荷特性分析第37-38页
    3.2 基于模拟的办公建筑空调冷负荷特性第38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建筑模型的建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空调冷负荷影响因素分析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空调冷负荷影响因子的筛选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空调冷负荷模拟方案的确定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基于模拟的空调冷负荷特性分析第48-53页
    3.3 基于调研和模拟的空调冷负荷特性对比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4章 风机盘管的仿真模拟分析第55-77页
    4.1 风机盘管换热模型的建立求解第55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物理模型的建立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模型的数学描述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模型的算法求解第60-62页
    4.2 模型的正确性验证第62-64页
    4.3 不同调节模型下的风机盘管变工况性能分析第64-7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变冷冻水进水温度工况性能分析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变进风状态工况性能分析第70-73页
    4.4 风机盘管制冷量影响因素的显著性分析第73-75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5-77页
第5章 基于办公建筑用能特性的盘管运行调节研究第77-85页
    5.1 风机盘管的选型与水泵功率计算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风机盘管的选型及调节原则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水泵耗电量计算第78页
    5.2 风机盘管不同调节模式下的调节效果分析第78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变水量调节第78-8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变风量调节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变水量与变风量混合调节第81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调节模式间的对比分析第83-84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84-85页
结论与展望第85-87页
参考文献第87-91页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1-93页
致谢第93页

论文共9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双效双吸收溴化锂吸收式污水源热泵机组研究
下一篇:北方营区建筑槽式太阳能一体化供暖装置优化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