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符号表 | 第8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22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双效双吸收循环的提出 | 第14-17页 |
1.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| 第17-20页 |
1.3.1 吸收式制冷循环应用研究 | 第17页 |
1.3.2 吸收式系统循环形式与结构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3 吸收式循环系统建模与特性研究 | 第19-20页 |
1.3.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| 第20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0-22页 |
第2章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结构及性能 | 第22-40页 |
2.1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结构 | 第22-26页 |
2.1.1 发生器串联型双效双吸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循环 | 第22-23页 |
2.1.2 发生器并联型双效双吸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循环 | 第23-24页 |
2.1.3 发生器串并联型双效双吸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循环 | 第24-25页 |
2.1.4 发生器倒串联型双效双吸收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循环 | 第25-26页 |
2.2 双效双吸收SSHP各系统结构优缺点 | 第26-28页 |
2.3 当量汽化潜热的定义及特性 | 第28-38页 |
2.3.1 当量汽化潜热的定义 | 第28-31页 |
2.3.2 当量汽化潜热的特性分析 | 第31-35页 |
2.3.3 不同循环形式热力系数比较 | 第35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建模及适用条件 | 第40-69页 |
3.1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热力模型的构建 | 第40-46页 |
3.1.1 系统部件内热力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4页 |
3.1.2 系统各部件之间热力参数模型的建立 | 第44-46页 |
3.2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热力模型的求解 | 第46-50页 |
3.2.1 系统数学模型的自由度分析 | 第46页 |
3.2.2 系统热力参数模型求解过程 | 第46-48页 |
3.2.3 吸收-蒸发器模块 | 第48页 |
3.2.4 SX2、SX3溶液换热器模块 | 第48-49页 |
3.2.5 高低压发生器计算模块 | 第49-50页 |
3.3 系统能量自平衡部件关键热力参数分析 | 第50-56页 |
3.3.1 低压发生器G2管内冷凝温度影响 | 第50-54页 |
3.3.2 G2管内冷凝温度估算方法 | 第54-55页 |
3.3.3 吸收-蒸发器管内冷凝温度影响 | 第55-56页 |
3.4 双效双吸收SSHP机组传热计算 | 第56-61页 |
3.5 系统热源适用条件分析 | 第61-67页 |
3.5.1 蒸发温度对比分析 | 第62-64页 |
3.5.2 冷凝温度对比分析 | 第64-66页 |
3.5.3 吸收温度对比分析 | 第66-67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67-69页 |
第4章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优化设计 | 第69-84页 |
4.1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优化模型的建立 | 第69-76页 |
4.1.1 优化目标函数的确定 | 第69-72页 |
4.1.2 优化变量及约束条件的确定 | 第72-75页 |
4.1.3 优化算法的确定 | 第75-76页 |
4.2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优化案例 | 第76-82页 |
4.2.1 系统单变量优化 | 第77-79页 |
4.2.2 系统多变量优化 | 第79-8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5章 双效双吸收SSHP系统运行特性 | 第84-102页 |
5.1 运行特性模型分析 | 第84-89页 |
5.1.1 模型及已知参数分析 | 第84-86页 |
5.1.2 迭代变量及收敛条件的确定 | 第86页 |
5.1.3 模型求解流程 | 第86-89页 |
5.2 系统运行特性研究 | 第89-101页 |
5.2.1 模拟基准工况 | 第90-91页 |
5.2.2 冷热源流量条件影响分析 | 第91-94页 |
5.2.3 冷热源温度条件影响分析 | 第94-99页 |
5.2.4 稀溶液循环流量比影响分析 | 第99-10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101-102页 |
结论 | 第102-10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4-10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| 第109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