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无线电电子学、电信技术论文--无线通信论文--移动通信论文

6LoWPAN技术在物联网中的研究与实现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缩略语对照表第12-1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7-25页
    1.1 选题缘由和意义第17-1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第21-23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3-24页
    1.5 论文的组织结构第24-25页
第二章 6LoWPAN的分片重组和头部压缩第25-35页
    2.1 6LoWPAN概述第25页
    2.2 6LoWPAN适配层帧格式第25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调度类型和头部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MESH寻址类型和头部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分片类型和头部第29-30页
    2.3 6LoWPAN头部压缩技术第30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HC1编码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UDP头部的HC2编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非压缩的IPv6域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4 非压缩和部分压缩的UDP域第34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4-35页
第三章 6LoWPAN地址自动配置与MESH路由第35-41页
    3.1 6LoWPAN的地址自动配置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接口标识符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本地链路地址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单播地址解析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多播地址解析第37页
    3.2 6LoWPAN的邻居发现优化第37页
    3.3 MESH路由第37-39页
    3.4 RPL路由协议第39-40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0-41页
第四章 6LoWPAN的移动支持第41-57页
    4.1 MIPv6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MIPv6概述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MIPv6中的数据结构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IPv6移动头部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本地唯一地址可寻址性第44页
    4.2 HMIPv6第44-47页
    4.3 PMIPv6第47-50页
    4.4 结合HMIPv6和PMIPv6的一种新方案第50-53页
    4.5 网络移动第53-55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5-57页
第五章 6LoWPAN的设计实现第57-71页
    5.1 软硬件平台的选择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硬件平台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软件平台第57-58页
    5.2 Contiki操作系统第58-59页
    5.3 Rime协议栈第59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Rime概述第59-61页
    5.4 uIP协议栈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uIP概述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分片重组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接口和寻址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4 邻居发现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5 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第62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6 ICMPv6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7 IPv6定时器和进程第6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8 编译标记和变量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9 IPv6缓冲区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0 uIP对上下层的依赖性第64页
    5.5 sicslowpan协议栈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sicslowpan概述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地址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邻居发现链路层地址选项第65页
        5.5.4 地址自动配置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5 数据包输入输出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6 分片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5.7 头部压缩第66-67页
    5.6 sicslowmac第67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6.1 sicslowmac概述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6.2 6LoWPAN、MAC和射频的关系第68-69页
    5.7 本章小结第69-71页
第六章 系统测试第71-75页
    6.1 测试平台搭建第71页
    6.2 连通性测试第71页
    6.3 UDP测试第71-72页
    6.4 分片重组测试第72页
    6.5 应用层测试第72-73页
    6.6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第75-77页
    7.1 研究结论第75页
    7.2 研究展望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79页
致谢第79-81页
作者简介第81页

论文共8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突发通信发射机设计及相关模块FPGA实现
下一篇:无线自组织网络TDMA多址接入和分组转发设计实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