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一章 引言 | 第10-15页 |
| 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5页 |
| 第二章 具有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HIV传染病模型 | 第15-27页 |
| 2.1 模型的建立 | 第15-16页 |
| 2.2 可行域和平衡点的存在性 | 第16-19页 |
| 2.3 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| 第19-21页 |
| 2.3.1 无病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| 第19-20页 |
| 2.3.2 无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| 第20-21页 |
| 2.4 正平衡点的稳定性 | 第21-24页 |
| 2.4.1 正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| 第21-22页 |
| 2.4.2 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| 第22-24页 |
| 2.5 数值模拟 | 第24-26页 |
| 2.6 本章小结 | 第26-27页 |
| 第三章 具有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传染病模型 | 第27-39页 |
| 3.1 模型的建立 | 第27-28页 |
| 3.2 可行域和平衡点的存在性 | 第28-32页 |
| 3.3 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| 第32-33页 |
| 3.3.1 无病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| 第32-33页 |
| 3.3.2 正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| 第33页 |
| 3.4 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| 第33-37页 |
| 3.4.1 无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| 第33-35页 |
| 3.4.2 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| 第35-37页 |
| 3.5 数值模拟 | 第37-38页 |
| 3.6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| 第四章 具有免疫反应和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HIV传染病模型 | 第39-48页 |
| 4.1 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| 4.2 平衡点的存在性 | 第40-43页 |
| 4.3 无病平衡点的稳定性 | 第43-45页 |
| 4.3.1 无病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 | 第43页 |
| 4.3.2 无病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 | 第43-45页 |
| 4.4 正平衡点的稳定性 | 第45页 |
| 4.5 数值模拟 | 第45-46页 |
| 4.6 本章小结 | 第46页 |
| 4.7 讨论 | 第46-48页 |
| 总结与展望 | 第48-49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| 第54-55页 |
| 致谢 | 第55-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