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业基础科学论文--肥料学论文--农家肥料论文--堆肥、沤肥论文

长期施用堆肥对曲周农田土壤健康影响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3-24页
    1.1 研究意义第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土壤健康的提出与定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土壤健康的研究状况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施用堆肥对土壤健康的影响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土壤健康评价研究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第22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标第22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2页
    1.5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和假设第22-23页
    1.6 技术路线第23页
    1.7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23-24页
第二章 研究方案第24-32页
    2.1 研究方案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研究区概况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采样方案第25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案第25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作物生理指标及养分的测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土壤化学性质测定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土壤生物性质测定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评价土壤健康采用的方法第31-32页
第三章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基础肥力特性的影响第32-39页
    3.1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3.2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第34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施用不同堆肥土壤EC和CEC的影响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施用不同堆肥土壤土壤养分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3.3 本章小结第37-39页
第四章 长期施用堆肥土壤有机碳特性的影响第39-46页
    4.1 施用堆肥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不同堆肥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的影响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不同堆肥对土壤腐殖酸含量与组成的影响第41-42页
    4.2 不同堆肥施用对土壤有机碳结构特性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4.3 不同堆肥施用对13C同位素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4-46页
第五章 长期施用堆肥土壤结构特性的影响第46-62页
    5.1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第46-51页
    5.2 不同堆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5.3 不同堆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红外扫描分析第52-57页
    5.4 施用堆肥对土壤微形态结构发育的影响第57-61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61-62页
第六章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生物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影响第62-75页
    6.1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微生物碳、微生物氮和微生物磷的影响第62-63页
    6.2 施用不同堆肥对土壤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第63-65页
    6.3 施用堆肥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65-7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不同施肥处理的微生物荧光定量检测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聚类及主成分分析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3 不同施肥处理微生物群落差异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4 不同施肥处理细菌结构的组成第68-70页
    6.4 施用不同堆肥对作物的影响第70-73页
        6.4.1 施用不同堆肥对作物株高和叶绿素的影响第70-71页
        6.4.2 施用不同堆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4.3 施用不同堆肥对作物品质的影响第72-73页
    6.5 本章小结第73-75页
第七章 堆肥施用对土壤健康质量影响的综合评价第75-87页
    7.1 施用堆肥对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第75-76页
    7.2 农田土壤的健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土壤健康指标的敏感性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土壤健康最小指标集建立第77页
    7.3 不同土壤指标的隶属度计算第77-80页
    7.4 不同土壤指标权重的计算第80-81页
    7.5 不同堆肥处理下土壤健康指数及土壤健康动态变化第81-82页
    7.6 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土壤健康第82-86页
    7.7 本章小结第86-87页
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第87-91页
    8.1 结论第87-89页
    8.2 展望第89-90页
    8.3 创新点第90-91页
参考文献第91-99页
致谢第99-100页
个人简历第100页

论文共100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泛函网络的VoIP业务流建模及语音质量评价研究
下一篇:硅基太阳能电池高低温交变应力失效机理及表征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