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房屋建筑设备论文--空气调节、采暖、通风及其设备论文--采暖论文

夏热冬冷地区住宅采暖方式对比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1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1.2 课题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室内环境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不同采暖方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第12-14页
第2章 夏热冬冷地区主要采暖方式概况第14-23页
    2.1 散热器采暖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散热器采暖原理及构成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散热器采暖特点分析第15-16页
    2.2 地板辐射采暖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地板辐射采暖原理及构成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地板辐射采暖特点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2.3 热泵型空调采暖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热泵型空调采暖原理及构成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热泵型空调采暖特点分析第21-22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22-23页
第3章 三种采暖末端室内气流组织对比第23-42页
    3.1 数值模拟基本理论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模拟软件简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连续性方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动量守恒方程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能量守恒方程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5 湍流模型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6 数学模型的离散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1.7 辐射模型第26页
    3.2采暖房间建模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房间模型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网格划分第27页
    3.3 边界条件的处理第27-28页
    3.4 模拟结果对比分析第28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室内舒适度评价指标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室内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29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气流速度模拟结果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PMV-PPD模拟结果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0-42页
第4章 房间温度响应测试第42-59页
    4.1 测试目的第42页
    4.2 测试对象第42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建筑相关参数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散热器采暖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热泵型空调采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地板辐射采暖第46-47页
    4.3 测试方法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试验测试方法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测试仪器第48-49页
    4.4 测试结果与分析第49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机组启动后室内温度响应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1 散热器房间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2 空调末端房间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3 地板辐射房间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1.4 对比分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系统关闭室内温度变化第54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1 散热器房间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2 空调末端房间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3 地板辐射房间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4.2.4 对比分析第57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57-59页
第5章 三种采暖方式经济性对比第59-71页
    5.1 建筑概况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负荷计算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设备选型第59-62页
    5.2 运行费用对比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温频法(BIN法)第6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运行费用第62-65页
    5.3 经济性对比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初投资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动态费用年值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价值工程第67-69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69-71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1-73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71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1-73页
参考文献第73-76页
致谢第76页

论文共7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家庭因素对北京市中小学投掷后备人才培养的影响研究
下一篇:哈萨克语形态构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