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绪论 | 第9-12页 |
0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0.2 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0.3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0.4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 《非常帮助》的发展历程 | 第12-16页 |
1.1 电视对农节目概述 | 第12-13页 |
1.1.1 对农节目的概念界定与分类 | 第12页 |
1.1.2 对农节目发展历史 | 第12-13页 |
1.2 《非常帮助》的发展历程 | 第13-16页 |
1.2.1 第一阶段(2005年-2009年) | 第13-14页 |
1.2.2 第二阶段(2010年-2012年) | 第14页 |
1.2.3 第三阶段(2013年-至今) | 第14-16页 |
2 《非常帮助》栏目分析 | 第16-26页 |
2.1 《非常帮助》受众定位 | 第16-17页 |
2.2 《非常帮助》的内容分析 | 第17-23页 |
2.2.1 夫妻矛盾 | 第20-21页 |
2.2.2 兄弟姐妹矛盾 | 第21页 |
2.2.3 婆媳矛盾 | 第21-22页 |
2.2.4 母(父)子矛盾 | 第22页 |
2.2.5 邻里矛盾 | 第22-23页 |
2.3 《非常帮助》的叙事框架:强化矛盾冲突 | 第23-24页 |
2.4 《非常帮助》调解员形象——“神话”地位 | 第24-25页 |
2.5 《非常帮助》拍摄手法——外拍方式的真实记录 | 第25-26页 |
3 《非常帮助》社会意义分析 | 第26-29页 |
3.1 践行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| 第26-28页 |
3.1.1 正确的引导受众 | 第26页 |
3.1.2 为农民搭建了话语平台 | 第26-27页 |
3.1.3 促进了和谐新农村的建设 | 第27-28页 |
3.2 彰显了电视媒介的人文关怀 | 第28-29页 |
4 《非常帮助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| 第29-34页 |
4.1 存在的问题 | 第29-31页 |
4.1.1 个人隐私公开化 | 第29页 |
4.1.2 调解员调解能力有限 | 第29-30页 |
4.1.3 缺少调解的后续追踪 | 第30-31页 |
4.1.4 媒介压力:当事人是否自愿接受调解结果 | 第31页 |
4.2 《非常帮助》改进措施 | 第31-34页 |
4.2.1 规范组织结构和调解程序 | 第31-32页 |
4.2.2 增加节目的普法力度 | 第32页 |
4.2.3 节目要妥善把握矛盾表现的度 | 第32-33页 |
4.2.4 提升调解员的素养 | 第33-34页 |
结束语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7页 |
致谢 | 第37-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