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1-21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11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1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8页 |
1.2.1 单、双轴跟踪系统的研究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2 方位角跟踪装置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2.3 疲劳寿命的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1.2.4 研究存在的不足 | 第17-18页 |
1.3 课题来源及本文主要工作 | 第18-21页 |
1.3.1 课题来源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路线及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3.3 研究内容及结构 | 第19-21页 |
第二章 方位角传动机构的结构特点及结构载荷分析 | 第21-31页 |
2.1 方位角驱动机构常用装置结构特点 | 第21-23页 |
2.1.1 装置结构特点 | 第21-22页 |
2.1.2 装置工作原理 | 第22页 |
2.1.3 电机的选型 | 第22-23页 |
2.2 内置式方位角传动机构的方案设计 | 第23-26页 |
2.2.1 结构方案的比较分析 | 第23-26页 |
2.2.2 传动装置的选择 | 第26页 |
2.3 方位角传动机构载荷分析 | 第26-29页 |
2.3.1 风力系数及风力矩系数 | 第27-28页 |
2.3.2 方位角阻力矩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1页 |
第三章 内置式方位角传动机构静态特性分析 | 第31-41页 |
3.1 赫兹接触理论 | 第31-32页 |
3.2 接触问题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 方位传动机构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| 第33-36页 |
3.3.1 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| 第33-34页 |
3.3.2 材料定义、网格划分 | 第34-35页 |
3.3.3 设置接触对及约束条件 | 第35-36页 |
3.4 计算结果及应力分析 | 第36-38页 |
3.5 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| 第38-39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第四章 内置式方位角传动机构动力学分析 | 第41-55页 |
4.1 模态分析 | 第41-44页 |
4.1.1 模态分析基础 | 第41-42页 |
4.1.2 模态分析结果 | 第42-44页 |
4.2 风载荷数值模拟 | 第44-48页 |
4.2.1 风速风压的关系 | 第44-45页 |
4.2.2 脉动风速时程模拟理论 | 第45-46页 |
4.2.3 脉动风速时程模拟 | 第46-48页 |
4.3 瞬态动力学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3.1 瞬态动力学求解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3.2 网格控制及约束条件的施加 | 第49页 |
4.3.3 结果分析 | 第49-5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5页 |
第五章 内置式方位角传动机构疲劳寿命分析 | 第55-65页 |
5.1 疲劳寿命分析理论 | 第55-58页 |
5.1.1 疲劳及疲劳寿命的基本理论 | 第55-56页 |
5.1.2 疲劳分析软件nCode Design Life | 第56-58页 |
5.2 疲劳寿命仿真分析 | 第58-63页 |
5.2.1 SN曲线的获得 | 第58-61页 |
5.2.2 载荷谱的设置 | 第61-62页 |
5.2.3 疲劳寿命分析结果 | 第62-63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5-69页 |
6.1 全文结论 | 第65-66页 |
6.2 工作展望 | 第66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3页 |
致谢 | 第73-75页 |
附录A: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