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信贷论文

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提前偿付风险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4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8-9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9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综述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综述第11-12页
    1.4 研究思路和方法第12页
    1.5 本文创新点第12-14页
第二章 MBS概述、我国的发展及相关风险分析第14-23页
    2.1 MBS的概念第14-15页
    2.2 MBS发行流程第15-16页
    2.3 MBS在我国发展第16-20页
    2.4 我国推行MBS的相关风险分析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提前偿付风险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信用风险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信用增级和评级风险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定价和发行风险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2.4.5 利率风险第21-23页
第三章 我国MBS提前偿付行为分析第23-42页
    3.1 提前偿还行为对MBS影响的定性讨论第23-24页
    3.2 MBS的提前偿还行为对银行影响的定量分析第24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月等额偿付按揭贷款条件下提前偿付的时机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在某时点一次付清全部余款的风险讨论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贷款期限不变,在某时点偿付部分余款的风险讨论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还款期限缩短,在某时点偿付部分余款的风险讨论第30-31页
    3.3 提前支付行为对MBS现金流的影响第31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无提前还贷的情况下MBS现金流讨论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有提前还贷的情况下MBS现金流讨论第33-35页
    3.4 国外提前偿还行为影响因素的分析第35-36页
    3.5 我国提前偿还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和验证第36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房地产市场价格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居民收入水平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月度效应(季节效应)第40-42页
第四章 MBS提前偿付行为的指标和计量模型第42-48页
    4.1 提前偿付行为的度量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FHA经验法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12年生命周期法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单月清偿率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条件提前偿付率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公共证券协会(Public Securities Association, PSA)模型第43-45页
    4.2 MBS提前偿付行为的计量模型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新高盛提前偿付模型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比例危险率(PHM)提前偿付模型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Logistic提前偿付模型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计量模型的评价第47-48页
第五章 对我国MBS提前偿付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48-59页
    5.1 模型的选取和适用性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5.2 变量的选择与数据来源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变量的选择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数据来源第49-53页
    5.3 实证部分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计量模型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多元回归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5.4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5-59页
第六章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提前偿付风险规避浅析第59-62页
    6.1 基于贷款层面对提前偿付风险进行管理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设定提前偿付锁定期和建立违约金制度第59-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预收提前偿付期权费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3 收取收益率维持费用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6.1.4 设计多元化还款方式第60页
    6.2 基于MBS结构对提前偿付风险进行管理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发行抵押担保债券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推行避险功能的组合产品第61-62页
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第62-63页
    7.1 研究总结第62页
    7.2 展望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6页
致谢第66-68页

论文共6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最优债券投资组合理论与中国债券基金实证分析
下一篇:并购重组对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绩效的影响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