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清民国浅绛彩瓷画艺术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5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页 |
| 引言 | 第7-9页 |
| 一、研究综述 | 第7页 |
| 二、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7-8页 |
| 三、研究方法和解决的问题 | 第8-9页 |
| 第一章 浅绛彩瓷综述 | 第9-16页 |
| 一、浅绛彩瓷画的概念 | 第9-10页 |
| 二、浅绛彩瓷画发展的历史变迁及原因 | 第10-14页 |
| (一) 新生时期 | 第10-11页 |
| (二) 繁盛时期 | 第11-13页 |
| (三) 没落时期 | 第13-14页 |
| 三、浅绛彩瓷绘与徽文化的相互关系 | 第14-16页 |
| 第二章 浅绛彩瓷画艺术特征 | 第16-28页 |
| 一、画面布局 | 第16-18页 |
| (一) 以意构图 | 第16-17页 |
| (二) 巧用留白 | 第17-18页 |
| 二、题材 | 第18-22页 |
| (一) 平淡野逸的山水 | 第19页 |
| (二) 形神妙绝的人物 | 第19-20页 |
| (三) 异彩纷呈的花鸟 | 第20-21页 |
| (四) 笔墨精微的书法 | 第21-22页 |
| (五) 古朴典雅的博古图 | 第22页 |
| 三、技法特点 | 第22-24页 |
| (一) 笔法与皴法 | 第22-23页 |
| (二) 借鉴水墨画技法 | 第23-24页 |
| 四、工艺特色 | 第24-26页 |
| (一) 绘制流程 | 第24-25页 |
| (二) 彩料革新 | 第25-26页 |
| 五、诗画情韵与款识 | 第26-28页 |
| 第三章 浅绛彩瓷画价值分析及影响 | 第28-35页 |
| 一、艺术价值 | 第28-30页 |
| 二、文学价值 | 第30-31页 |
| 三、史料价值 | 第31-32页 |
| 四、浅绛彩瓷画的积极影响 | 第32-35页 |
| (一) 瓷艺革新的承上启下作用 | 第32页 |
| (二) 文人画入瓷的全面开端 | 第32-33页 |
| (三) 促使瓷绘艺术家地位的提升和个性的觉醒 | 第33-35页 |
| 结论 | 第35-36页 |
| 注释 | 第36-3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38-40页 |
| 致谢 | 第40-41页 |
| 附录 | 第41-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