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6页 |
Abstract | 第6-9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9页 |
1.1 研究动机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理论框架与提出问题 | 第15-21页 |
1.2.1 研究目标 | 第15-16页 |
1.2.2 理论框架 | 第16-20页 |
1.2.3 问题提出 | 第20-21页 |
1.3 研究意义 | 第21-22页 |
1.3.1 理论价值 | 第21-22页 |
1.3.2 现实价值 | 第22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2-25页 |
1.4.1 探索期望确认度与心流体验之间的关系 | 第23页 |
1.4.2 引入动机匹配理论 | 第23-24页 |
1.4.3 采用多动机网格技术(MMG)测量社交网站用户的隐性动机 | 第24-25页 |
1.5 研究路线 | 第25-27页 |
1.6 文章结构 | 第27-29页 |
第2章 文献综述 | 第29-76页 |
2.1 社交网站持续使用研究的分类 | 第29-31页 |
2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31-45页 |
2.2.1 早期研究以技术视角的相关理论为主 | 第31-35页 |
2.2.2 趋向用户视角的相关理论 | 第35-44页 |
2.2.3 心流体验的相关研究 | 第44页 |
2.2.4“使用后接受模型”理论 | 第44-45页 |
2.3 现有研究模型与变量分析 | 第45-59页 |
2.3.1 个人与情境的互动 | 第46-48页 |
2.3.2 激励 | 第48-55页 |
2.3.3 满意度 | 第55-56页 |
2.3.4 意向与行为 | 第56-57页 |
2.3.5 个人动机 | 第57-59页 |
2.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与启示 | 第59-76页 |
2.4.1 动机和激励的概念混淆 | 第59页 |
2.4.2 过于强调情境因素的作用 | 第59-60页 |
2.4.3 个人隐性动机的缺失 | 第60-61页 |
2.4.4 缺少动机匹配理论的研究方法 | 第61-63页 |
2.4.5 相关文献的启示 | 第63-64页 |
2.4.6 重要变量的测量方法 | 第64-76页 |
第3章 假设 | 第76-85页 |
3.1 原期望确认模型(ECM)的相关假设 | 第76-78页 |
3.2 心流体验的相关假设 | 第78-79页 |
3.3 动机匹配理论的相关假设 | 第79-82页 |
3.4 研究模型 | 第82-85页 |
第4章 研究方法 | 第85-95页 |
4.1 量表选定 | 第85-90页 |
4.1.1 采用李克特量表测量的变量 | 第85-88页 |
4.1.2 采用多动机网格技术MMG测量的变量 | 第88-90页 |
4.2 数据收集 | 第90-93页 |
4.2.1 被测者招募原则 | 第90页 |
4.2.2 测量数据收集 | 第90-92页 |
4.2.3 测试过程 | 第92-93页 |
4.3 数据分析 | 第93-95页 |
第5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95-122页 |
5.1 被试分布 | 第95-101页 |
5.1.1 人口统计特征 | 第95-97页 |
5.1.2 社交网站使用分布 | 第97-99页 |
5.1.3 均值与标准差 | 第99-101页 |
5.2 心流体验与原期望确认模型变量分析 | 第101-108页 |
5.2.1 信度分析 | 第102-103页 |
5.2.2 效度分析 | 第103-104页 |
5.2.3 模型拟合度 | 第104-105页 |
5.2.4 心流体验与原期望确认模型变量的路径分析 | 第105-108页 |
5.3 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 | 第108-122页 |
5.3.1 隐性动机MMG测量结果的信度分析 | 第108页 |
5.3.2 隐性动机MMG测量结果的内部相关信分析 | 第108-110页 |
5.3.3 隐性动机MMG测量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| 第110-112页 |
5.3.4 回归分析 | 第112-113页 |
5.3.5 隐性成就动机的调节作用 | 第113-116页 |
5.3.6 隐性亲和动机的调节作用 | 第116-119页 |
5.3.7 隐性权力动机的调节作用 | 第119-122页 |
第6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22-140页 |
6.1 结论 | 第122-131页 |
6.1.1 原期望确认模型的验证 | 第124-126页 |
6.1.2 心流体验的作用显著 | 第126-129页 |
6.1.3 隐性动机的调节作用显著 | 第129-131页 |
6.2 创新与启示 | 第131-134页 |
6.2.1 研究模型的扩展创新 | 第131-132页 |
6.2.2 测量方法创新 | 第132-133页 |
6.2.3 理论创新 | 第133-134页 |
6.3 研究局限 | 第134-136页 |
6.3.1 被测者统计学特征分布的局限 | 第134页 |
6.3.2 心流体验测量的局限 | 第134-135页 |
6.3.3 隐性动机测量的局限 | 第135页 |
6.3.4 未涉及隐性动机与其他变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| 第135-136页 |
6.4 研究展望 | 第136-140页 |
6.4.1 其他的隐性动机的测量方法 | 第136-137页 |
6.4.2 增加心流体验量表维度 | 第137页 |
6.4.3 增加模型变量 | 第137-138页 |
6.4.4 运用于其他信息系统的研究 | 第138-14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0-160页 |
附录一 | 第160-162页 |
附录二 | 第162-165页 |
附录三 | 第165-167页 |
致谢 | 第167-168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| 第168-1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