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剂学论文--制剂学论文

布洛芬微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

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3页
前言第14-2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18-22页
第一章 布洛芬体外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2-26页
    1 材料与仪器第22页
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色谱分析条件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方法专属性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精密度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回收率第23页
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方法专属性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布洛芬标准曲线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方法精密度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方法回收率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5 检测限第25页
    4 讨论与小结第25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25-26页
第二章 饱和脂肪酸链长对微乳经皮行为的影响及微乳处方研究第26-72页
    第一节 饱和脂肪酸链长对微乳经皮行为的影响第26-38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仪器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伪三元相图的考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物理性质的考察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体外经皮扩散实验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小鼠皮肤在体滞留量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HaCaT细胞毒性实验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29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平衡溶解度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伪三元相图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微乳的物理性质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体外经皮扩散实验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在体皮肤滞留量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细胞毒性实验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与小结第35-38页
    第二节 微乳相图的基础研究第38-46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仪器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平衡溶解度的测定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伪三元相图的考察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平衡溶解度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处方因素对微乳形成的影响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伪三元相图——油相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伪三元相图——表面活性剂影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伪三元相图——助表面活性剂影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伪三元相图——Km影响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4 小结第45-46页
    第三节 单因素初步优化布洛芬微乳第46-56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仪器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布洛芬微乳给药系统的制备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体外透皮扩散实验方法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离体皮肤的制备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药物在接收液中的稳定性及溶解度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透皮参数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样品处理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单因素处方筛选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1 油相、助表面活性剂、Km对布洛芬微乳经皮渗透的影响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2 OA比例对微乳经皮渗透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3 IPM比例对微乳透皮速率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.4 助表面活性剂之间的比例对微乳透皮速率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3 结果与讨论第50-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典型色谱图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药物在接收液中的稳定性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油相、助表面活性剂、Km对微乳透皮速率的影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 OA比例对微乳透皮速率的影响第51-5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 IPM比例对微乳透皮速率的影响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 助表面活性剂之间的比例对微乳透皮速率的影响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 小结第55-56页
    第四节 星点设计—效应面法优化布洛芬微乳给药系统第56-68页
        1 材料与仪器第56页
    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布洛芬微乳化给药系统的制备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 体外透皮扩散实验方法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 制剂的离心稳定性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 制剂的HaCaT细胞毒性实验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供试液的配制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HaCaT细胞培养条件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 HaCaT细胞培养操作流程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4 HaCaT细胞毒性实验方法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5 星点实验设计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6 透皮促渗剂对微乳透皮速率的影响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7 模型拟合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59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1 星点设计实验结果第59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 星点设计-效应面优化法的验证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 透皮促渗剂对微乳透皮速率的影响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4 讨论与小结第66-68页
    第五节 布洛芬微乳给药系统物理化学性质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1 实验方法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 布洛芬微乳给药系统的制备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 粒径和Zeta电位的测定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 形态观察第68页
        2 结果与讨论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 布洛芬微乳物理化学性质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3 小结第70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70-72页
第三章 布洛芬经皮微乳的药动学药效学及刺激性研究第72-100页
    1 仪器和材料第72-73页
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73-80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制备微乳第7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HPLC-MS/MS条件第73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色谱分析条件第73-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质谱条件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溶液配制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微透析样品的处理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5 专属性第7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 标准曲线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7 精密度与准确性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微透析探针的回收率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灌流速度对回收率的影响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探针周围浓度对回收率的影响第7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探针体外回收率第75-7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4 探针在体回收率第76-77页
        2.4 大鼠微透析药动学研究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手术操作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给药方案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3 药动学评价第77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小鼠皮肤在体滞留量第77-78页
        2.6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考察第78页
        2.7 小鼠热板法疼痛试验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2.8 小鼠扭体法疼痛试验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2.9 角质层的制备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2.10 差示扫描量热法(DSC)第79页
        2.11 HaCaT细胞毒性实验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2.12 组织病理学切片第80页
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80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专属性考察第80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标准曲线第80-82页
        3.3 精密度和回收率第82页
        3.4 探针回收率影响因素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 灌流速度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2 探针周围药液浓度第83页
        3.5 回收率第83-8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1 探针体外回收率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5.2 在体回收率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3.6 药动学曲线第85-87页
        3.7 在体滞留量第87-88页
        3.8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第88-89页
        3.9 热板实验第89页
        3.10 扭体实验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3.11 DSC结果第90页
        3.12 HaCaT细胞毒性第90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13 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第92页
    4 讨论第92-96页
    5 小结第96-97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97-100页
第四章 布洛芬经皮微乳制剂的质量评价和稳定性研究第100-112页
    1 仪器和材料第100页
    2 实验方法第100-103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质量标准的初步研究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喷射试验第100-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最低装量检查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稳定性考察第101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HPLC法测定喷雾剂中的布洛芬的含量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色谱分析条件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3 样品处理方法第10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4 方法专属性考察第101-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5 精密度实验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6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7 喷雾剂的pH值测定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8 喷雾剂的粒径和粘度测定第10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影响因素实验第102-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加速实验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长期实验第103页
        2.3 质量标准的建立第103页
    3 实验结果第103-11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质量评价的初步研究结果第103-104页
        3.2 喷雾剂稳定性考察第104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 标准曲线的建立第10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方法专属性考察第104-1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3 精密度实验第10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4 加样回收率实验第105-10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5 喷雾剂的pH值测定第106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喷雾剂稳定性考察第106-10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影响因素实验第106-10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加速实验第108-10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3 长期实验第109页
        3.4 质量标准(草案)第109-110页
    4 讨论第110-111页
    5 小结第111-112页
全文总结第112-114页
在校期间所取得的成果第114-116页
致谢第116-118页

论文共11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文化产业园区实践研究
下一篇:社交网站持续使用行为意向的动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