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南新密密玉的宝石学特征及成因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1-16页 |
1.1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11-14页 |
1.1.1 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1.2 存在问题 | 第13-14页 |
1.2 工作进展与完成工作量 | 第14-16页 |
2 密玉的地质特征 | 第16-22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16-17页 |
2.2 区域地质特征 | 第17-19页 |
2.2.1 地层 | 第18页 |
2.2.2 构造 | 第18-19页 |
2.3 矿区地质特征 | 第19-22页 |
2.3.1 地层 | 第19-20页 |
2.3.2 矿体产状 | 第20-22页 |
3 密玉的宝石学特征 | 第22-31页 |
3.1 “密玉”的分类 | 第22-23页 |
3.2 密玉的手标本观察 | 第23-25页 |
3.3 密玉的常规宝石学特征 | 第25-27页 |
3.3.1 折射率 | 第25页 |
3.3.2 相对密度 | 第25-26页 |
3.3.3 硬度 | 第26-27页 |
3.4 密玉的结构特征 | 第27-30页 |
3.4.1 密玉的典型结构 | 第28-29页 |
3.4.2 经变质作用形成石英岩的典型特征 | 第29页 |
3.4.3 密玉的形成 | 第29-30页 |
3.5 小结 | 第30-31页 |
4 密玉的化学成分与矿物组成 | 第31-39页 |
4.1 密玉的化学成分特点 | 第31页 |
4.2 密玉的次要化学成分分析 | 第31-32页 |
4.3 密玉的矿物组成 | 第32-36页 |
4.3.1 偏光显微镜观察及电子探针分析 | 第32-34页 |
4.3.1.1 主要矿物:石英 | 第32页 |
4.3.1.2 次要矿物 | 第32-34页 |
4.3.2 密玉的红外光谱特征 | 第34-35页 |
4.3.2.1 测试条件与方法 | 第34页 |
4.3.2.2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4-35页 |
4.3.3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| 第35-36页 |
4.3.3.1 测试条件与样品 | 第35-36页 |
4.3.3.2 测试结果分析 | 第36页 |
4.4 绢云母化作用的讨论 | 第36-37页 |
4.4.1 溶液 | 第36页 |
4.4.2 温度与压力 | 第36-37页 |
4.4.3 化学条件 | 第37页 |
4.5 小结 | 第37-39页 |
5 密玉的颜色成因 | 第39-60页 |
5.1 密玉的偏光镜下观察 | 第39-44页 |
5.2 阴极发光 | 第44-47页 |
5.3 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 | 第47-48页 |
5.4 差热分析 | 第48-49页 |
5.5 拉曼光谱分析 | 第49-52页 |
5.6 电子探针分析 | 第52-57页 |
5.6.1 绿色密玉中云母的成分特征 | 第52-56页 |
5.6.2 紫色密玉中石英与片状矿物的成分特征 | 第56页 |
5.6.3 黑色密玉中石英与片状矿物的成分特征 | 第56-57页 |
5.7 铬元素的来源与密玉的地质成因 | 第57-59页 |
5.7.3 铬元素的来源 | 第59页 |
5.7.4 密玉的地质成因 | 第59页 |
5.8 小结 | 第59-60页 |
6 密玉的质量评价 | 第60-65页 |
6.1 密玉原料的质量评价 | 第60-61页 |
6.1.1 颜色 | 第60页 |
6.1.2 透明度 | 第60页 |
6.1.3 质地 | 第60-61页 |
6.1.4 块度大小及形状 | 第61页 |
6.1.5 裂纹、裂隙 | 第61页 |
6.2 密玉原料质量分级 | 第61-65页 |
7 结论 | 第65-66页 |
致谢 | 第66-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附录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