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化过程中元素行为的研究--以胶东半岛泥岩和砂岩剖面为例
| 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6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
| 1.1 选题背景及依据 | 第10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| 1.3 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| 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页 |
| 1.5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| 第12-14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4-20页 |
| 2.1 地层 | 第15-17页 |
| 2.1.1 胶东群 | 第15页 |
| 2.1.2 荆山群 | 第15页 |
| 2.1.3 粉子山群 | 第15页 |
| 2.1.4 蓬莱群 | 第15-16页 |
| 2.1.5 中生界 | 第16页 |
| 2.1.6 新生界 | 第16-17页 |
| 2.2 岩浆岩 | 第17-18页 |
| 2.3 构造 | 第18-19页 |
| 2.3.1 韧性剪切带 | 第18页 |
| 2.3.2 褶皱构造 | 第18页 |
| 2.3.3 脆性断裂构造 | 第18-19页 |
| 2.4 区域矿产 | 第19页 |
| 2.5 地理气候特征 | 第19-20页 |
| 第3章 风化剖面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| 第20-27页 |
| 3.1 样品采集与分析 | 第20-21页 |
| 3.2 D11 风化剖面 | 第21-24页 |
| 3.2.1 主量氧化物 | 第21-22页 |
| 3.2.2 热液指示元素 | 第22页 |
| 3.2.3 其它元素 | 第22-24页 |
| 3.3 D12 风化剖面 | 第24-27页 |
| 3.3.1 主量氧化物 | 第24页 |
| 3.3.2 热液指示元素 | 第24-25页 |
| 3.3.3 其它元素 | 第25-27页 |
| 第4章 风化过程稀土元素的分异 | 第27-30页 |
| 4.1 风化剖面稀土元素配分曲线 | 第27-28页 |
| 4.2 铈、铕异常 | 第28-30页 |
| 第5章 风化过程元素的质量迁移 | 第30-39页 |
| 5.1 质量平衡计算的原理 | 第30-35页 |
| 5.1.1 不活动元素 | 第30-34页 |
| 5.1.2 质量迁移计算 | 第34-35页 |
| 5.2 D11 风化剖面 | 第35-36页 |
| 5.2.1 主量氧化物的质量迁移 | 第35页 |
| 5.2.2 稀土元素的质量迁移 | 第35-36页 |
| 5.2.3 高场强元素的质量迁移 | 第36页 |
| 5.3 D12 风化剖面 | 第36-39页 |
| 5.3.1 主量氧化物的质量迁移 | 第36-37页 |
| 5.3.2 稀土元素的质量迁移 | 第37页 |
| 5.3.3 高场强元素的质量迁移 | 第37-39页 |
| 第6章 微量元素风化行为的定量描述 | 第39-45页 |
| 6.1 化学风化指标 | 第39-42页 |
| 6.1.1 WIG及相关风化指数 | 第40-41页 |
| 6.1.2 微量元素风化行为的经验方程 | 第41-42页 |
| 6.2 风化过程经验方程的应用 | 第42-44页 |
| 6.2.1 经验方程与相容元素 | 第42页 |
| 6.2.2 经验方程与不相容元素 | 第42页 |
| 6.2.3 经验方程与热液指示元素 | 第42-44页 |
| 6.3 讨论 | 第44-45页 |
| 第7章 结论 | 第45-4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6-52页 |
| 致谢 | 第52-53页 |
| 附录 | 第5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