汶马高速公路千枚岩板岩隧道瓦斯溢出机理及预测研究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6页 |
1.1 选题意义 | 第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3 依托工程及其重难点 | 第13-14页 |
1.3.1 工程概况 | 第13页 |
1.3.2 瓦斯分布情况 | 第13-14页 |
1.3.3 工程特点及技术难点 | 第1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5-16页 |
第2章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 | 第16-29页 |
2.1 地形地貌 | 第16-17页 |
2.2 地层岩性 | 第17-21页 |
2.3 地质构造及地震 | 第21-27页 |
2.3.1 褶皱 | 第23-24页 |
2.3.2 断裂 | 第24-26页 |
2.3.3 地震 | 第26-27页 |
2.4 水文地质 | 第27页 |
2.5 不良地质现象 | 第27-28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千枚岩板岩隧道瓦斯产生机理 | 第29-37页 |
3.1 隧址区瓦斯的来源 | 第29页 |
3.2 千枚岩组成特征 | 第29-32页 |
3.2.1 千枚岩矿物成分特征 | 第29-31页 |
3.2.2 千枚岩化学成分特征 | 第31-32页 |
3.3 千枚岩、板岩覆盖层与瓦斯赋存的关系 | 第32页 |
3.4 瓦斯赋存的影响因素 | 第32-36页 |
3.4.1 断层与瓦斯赋存的关系 | 第32-33页 |
3.4.2 褶皱构造与瓦斯赋存的关系 | 第33-34页 |
3.4.3 围岩特征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3.4.4 倒转背斜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| 第36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4章 瓦斯监测数据分析与数值模拟 | 第37-56页 |
4.1 隧址区瓦斯监测数据分析 | 第37-41页 |
4.1.1 气体成分分析与现场实测情况 | 第37-39页 |
4.1.2 隧道瓦斯涌(突)出特征及相关参数测定 | 第39-41页 |
4.2 FLUENT软件概况及功能 | 第41-45页 |
4.2.1 FLUENT软件的程序结构 | 第42页 |
4.2.2 FLUENT程序的模拟能力 | 第42-44页 |
4.2.3 用FLUENT程序求解问题的步骤 | 第44-45页 |
4.2.4 求解方法的选择 | 第45页 |
4.3 湍流数值模拟 | 第45-48页 |
4.3.1 湍流模型 | 第45-46页 |
4.3.2 壁面函数法 | 第46-48页 |
4.4 隧道及周围岩层三维建模及网格划分 | 第48-49页 |
4.4.1 隧道模型建立与相关假设 | 第48页 |
4.4.2 隧址区网格划分 | 第48-49页 |
4.5 隧道瓦斯分布规律 | 第49-55页 |
4.5.1 边界条件设定 | 第49-50页 |
4.5.2 鹧鸪山隧道左洞瓦斯气体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5.3 鹧鸪山隧道右洞瓦斯气体模拟结果分析 | 第53-55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5章 瓦斯处治具体措施 | 第56-65页 |
5.1 超前预测预报措施 | 第56-59页 |
5.2 瓦斯结构设防措施 | 第59-63页 |
5.2.1 隧道瓦斯检测 | 第59-61页 |
5.2.2 施工通风 | 第61-63页 |
5.3 防突措施预案 | 第63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63-65页 |
第6章 探讨现有瓦斯隧道技术规范的适用性 | 第65-69页 |
6.1 现有规范探讨 | 第65-66页 |
6.2 千枚岩瓦斯隧道初判条件的探讨 | 第66-67页 |
6.3 千枚岩隧道的瓦斯预测 | 第67-6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结论 | 第69-71页 |
致谢 | 第71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