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9-20页 |
| 一、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| (一)问题提出 | 第9-10页 |
| (二)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二、文献综述 | 第11-14页 |
| (一)关于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 | 第11-13页 |
| (二)评述 | 第13-14页 |
| 三、研究设计 | 第14-20页 |
| (一)核心概念 | 第14-15页 |
| (二)理论基础 | 第15-17页 |
| (三)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| (四)研究思路 | 第18页 |
| (五)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第二章 单亲家庭儿童自我意识问题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0-28页 |
| 一、单亲家庭儿童自我意识问题的表现 | 第20-25页 |
| (一)自我认识偏低 | 第21-22页 |
| (二)自我体验消极 | 第22-23页 |
| (三)自我控制无力 | 第23-25页 |
| 二、单亲家庭儿童自我意识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5-28页 |
| (一)个人因素 | 第25页 |
| (二)家庭因素 | 第25-26页 |
| (三)同辈群体因素 | 第26-27页 |
| (四)社会因素 | 第27-28页 |
| 第三章 发展性模式小组介入方案及实施 | 第28-50页 |
| 一、小组目标 | 第28页 |
| (一)整体目标 | 第28页 |
| (二)具体目标 | 第28页 |
| 二、方案设计 | 第28-29页 |
| (一)活动设计 | 第28页 |
| (二)服务对象 | 第28-29页 |
| 三、基本理念 | 第29页 |
| (一)发展性模式 | 第29页 |
| (二)优势视角 | 第29页 |
| 四、评估方法 | 第29-30页 |
| 五、介入方案实施 | 第30-50页 |
| (一)小组初期 | 第30-37页 |
| (二)小组中期 | 第37-45页 |
| (三)小组后期 | 第45-50页 |
| 第四章 评估与反思 | 第50-58页 |
| 一、介入结果评估 | 第50-55页 |
| (一)评价的标准 | 第50页 |
| (二)结果评估 | 第50-55页 |
| 二、反思与不足 | 第55-58页 |
| (一)对培养单亲家庭儿童健康自我意识路径的反思 | 第55页 |
| (二)对小组工作实务的反思 | 第55-56页 |
| (三)对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反思 | 第56-58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启示 | 第58-62页 |
| 一、研究结论 | 第58-59页 |
| (一)社会工作对培养单亲家庭儿童健康自我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| 第58页 |
| (二)小组工作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| 第58-59页 |
| (三)多维度综合培养单亲家庭儿童健康自我意识 | 第59页 |
| 二、启示 | 第59-62页 |
| (一)关注个体优势与潜能 | 第59-60页 |
| (二)培养单亲家庭儿童健康自我意识的社会工作思路 | 第60-6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2-64页 |
|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64-65页 |
| 附录一:儿童自我意识量表(PIERS—HARRIS) | 第65-68页 |
| 附录二:自评反馈表 | 第68-69页 |
| 附录三:组员对小组活动的评价 | 第69-70页 |
| 致谢 | 第70-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