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大气—海洋—海浪实时耦合模式的台风过程模拟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1.1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8-14页 |
1.2.1 台风过程海洋和海浪的特征 | 第8-10页 |
1.2.2 台风过程数值模拟 | 第10-14页 |
1.3 本文研究工作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大气-海洋-海浪实时耦合模式耦合机制 | 第16-23页 |
2.1 大气-海洋-海浪实时耦合模式 | 第16-17页 |
2.1.1 模式简介 | 第16页 |
2.1.2 耦合器 | 第16页 |
2.1.3 耦合方案 | 第16-17页 |
2.2 大气-海洋耦合 | 第17-19页 |
2.2.1 大气对海洋的作用 | 第17-19页 |
2.2.2 海洋对大气的作用 | 第19页 |
2.3 大气-海浪耦合 | 第19-21页 |
2.3.1 海浪对大气的作用 | 第19-20页 |
2.3.2 大气对海浪的作用 | 第20-21页 |
2.4 海洋-海浪耦合 | 第21-22页 |
2.4.1 海浪对海洋的作用 | 第21-22页 |
2.4.2 海洋对海浪的作用 | 第22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台风过程的风场模拟 | 第23-37页 |
3.1 台风介绍 | 第23-24页 |
3.1.1“威马逊”简介 | 第23页 |
3.1.2“海鸥”简介 | 第23-24页 |
3.2 模拟试验设计 | 第24-26页 |
3.3 WRF参数化方案敏感性分析 | 第26-30页 |
3.3.1 积云和微物理参数化方案 | 第26-27页 |
3.3.2 长短波辐射方案 | 第27-30页 |
3.4“威马逊”大气模拟结果 | 第30-33页 |
3.4.1 台风路径和强度 | 第31-32页 |
3.4.2 台风风场特征 | 第32-33页 |
3.5“海鸥”大气模拟结果 | 第33-36页 |
3.5.1 台风路径和强度 | 第34-35页 |
3.5.2 台风风场特征 | 第35-36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台风过程的流场和温度场模拟 | 第37-53页 |
4.1 威马逊过程的流场和温度场 | 第37-45页 |
4.1.1 表层流场特征 | 第37-41页 |
4.1.2 垂向温度与ARGO浮标观测资料对比 | 第41-43页 |
4.1.3 海表温度场特征 | 第43-45页 |
4.2 海鸥过程的流场和温度场 | 第45-52页 |
4.2.1 表层流场特征 | 第45-48页 |
4.2.2 垂向温度与ARGO浮标观测资料对比 | 第48-50页 |
4.2.3 海表温度场特征 | 第50-52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第五章 台风过程的波浪场模拟 | 第53-71页 |
5.1“威马逊”过程波浪场模拟结果 | 第53-63页 |
5.1.1 模拟结果与卫星高度计资料的对比 | 第53-54页 |
5.1.2 有效波高分布 | 第54-57页 |
5.1.3 风场与台风浪分布 | 第57-63页 |
5.2“海鸥”过程波浪场模拟结果 | 第63-69页 |
5.2.1 模拟结果与卫星高度计资料的对比 | 第63-64页 |
5.2.2 有效波高分布 | 第64-67页 |
5.2.3 风场与台风浪分布 | 第67-69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| 第71-73页 |
6.1 结论 | 第71-72页 |
6.2 建议 | 第72-7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8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78-79页 |
致谢 | 第79-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