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引言 | 第12-14页 |
| 第一章 文章综述 | 第14-21页 |
| 1.1 甘草的研究概况 | 第14-15页 |
| 1.2 伽师瓜概况 | 第15-16页 |
| 1.2.1 西州蜜17号 | 第15-16页 |
| 1.3 间作套种模式研究 | 第16-20页 |
| 1.3.1 间作套种的概念 | 第16页 |
| 1.3.2 间作套种的国内外研究 | 第16-17页 |
| 1.3.3 甘草套种技术的研究 | 第17页 |
| 1.3.4 伽师瓜套种技术的研究 | 第17页 |
| 1.3.5 间作套种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17-18页 |
| 1.3.6 间作套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18页 |
| 1.3.7 间作套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| 第18-19页 |
| 1.3.8 间作套种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| 第19-20页 |
| 1.3.9 间作套种对作物质量的影响 | 第20页 |
| 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0-21页 |
| 第二章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21-28页 |
| 2.1 试验区概况 | 第21页 |
| 2.2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的栽培管理模式 | 第21页 |
| 2.3 材料与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2.3.1 土样采集方法 | 第21页 |
| 2.3.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2.3.3 数据处理 | 第22页 |
| 2.4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6页 |
| 2.4.1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土壤全氮、全磷、全钾的影响 | 第22-23页 |
| 2.4.2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土壤碱解氮、有效磷、速效钾及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| 2.4.3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土壤pH、电导率及含水量的影响 | 第24-26页 |
| 2.5 讨论与结论 | 第26-28页 |
| 第三章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28-34页 |
| 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页 |
| 3.1.1 土样采集及处理 | 第28页 |
| 3.1.2 土壤酶活的测定方法 | 第28页 |
| 3.1.3 数据处理 | 第28页 |
| 3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3页 |
| 3.3 结论与讨论 | 第33-34页 |
| 第四章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| 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4.1.1 土样采集及处理 | 第34页 |
| 4.1.2 土壤微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| 第34页 |
| 4.1.2.1 土壤悬浮液的制备 | 第34页 |
| 4.1.2.2 土壤微生物(细菌、放线菌、真菌)的数量测定 | 第34页 |
| 4.1.3 数据处理 | 第34-35页 |
| 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4.3 结论与讨论 | 第36-37页 |
| 第五章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| 第37-51页 |
| 5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9页 |
| 5.1.1 土样采集及处理 | 第37页 |
| 5.1.2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| 第37页 |
| 5.1.3 数据处理 | 第37页 |
| 5.1.4 碳源的分类及分布 | 第37-39页 |
| 5.2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48页 |
| 5.2.1 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颜色变化率 | 第39-40页 |
| 5.2.2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不同类型碳源利用的差异 | 第40-41页 |
| 5.2.3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土壤微生物生理碳代谢指纹图谱分析 | 第41-45页 |
| 5.2.4 胀果甘草和伽师瓜套种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| 第45-46页 |
| 5.2.5 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多样性的主成分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5.3 结论与讨论 | 第48-51页 |
| 第六章 土壤理化、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 | 第51-59页 |
| 6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1页 |
| 6.1.1 土壤采集 | 第51页 |
| 6.1.2 土壤养理化、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| 第51页 |
| 6.1.3 数据处理 | 第51页 |
| 6.2 结果与分析 | 第51-57页 |
| 6.2.1 土壤理化、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1-55页 |
| 6.2.2 土壤理化、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| 第55-57页 |
| 6.2.2.1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| 第55-56页 |
| 6.2.2.2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 | 第56-57页 |
| 6.2.2.3 土壤酶活与土壤微生物的逐步回归分析 | 第57页 |
| 6.3 结论与讨论 | 第57-59页 |
| 第七章 胀果甘草和伽师瓜套种对作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| 第59-65页 |
| 7.1 材料与方法 | 第59-60页 |
| 7.1.1 植物材料的产量测定及采样方法 | 第59页 |
| 7.1.2 植物材料的品质测定 | 第59-60页 |
| 7.1.2.1 甘草酸的提取 | 第59页 |
| 7.1.2.2 总黄酮的提取 | 第59页 |
| 7.1.2.3 伽师瓜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| 第59-60页 |
| 7.1.2.4 伽师瓜有机酸的测定 | 第60页 |
| 7.1.2.5 伽师瓜可溶性糖的测定 | 第60页 |
| 7.2 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3页 |
| 7.2.1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伽师瓜品质的影响 | 第60-62页 |
| 7.2.2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胀果甘草品质的影响 | 第62页 |
| 7.2.3 胀果甘草与伽师瓜套种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| 7.3 讨论与结论 | 第63-65页 |
|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8.1 结论 | 第65页 |
| 8.2 主要创新点 | 第65页 |
| 8.3 展望 | 第65-6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7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74-75页 |
|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