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1 绪论 | 第6-16页 |
1.1 本文研究的背景 | 第6页 |
1.2 灌注桩的概述 | 第6-8页 |
1.3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概述 | 第8-9页 |
1.4 后注浆工艺的发展 | 第9-11页 |
1.4.1 后注浆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1.4.2 后注浆工艺的存在的问题 | 第11页 |
1.5 桩基础自适应变形调节器的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6 灌注桩后注浆技术与自适应变形调节器的联合使用 | 第13-14页 |
1.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2 钻孔灌注桩后注浆技术原理与分类 | 第16-41页 |
2.1 后注浆技术的原理 | 第16页 |
2.2 后压浆技术的分类 | 第16-21页 |
2.2.1 按照注浆压力分类 | 第16-17页 |
2.2.2 按照灌浆材料分类 | 第17-19页 |
2.2.3 按照注浆工艺分类 | 第19-21页 |
2.3 后压浆技术的作用机理 | 第21-28页 |
2.3.1 充填注浆法作用机理 | 第21-22页 |
2.3.2 压密注浆法作用机理 | 第22-24页 |
2.3.3 渗透注浆法作用机理 | 第24-28页 |
2.4 考虑压滤效应压密注浆球孔扩张影响因素分析 | 第28-39页 |
2.4.1 正交试验设计 | 第34-39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39-41页 |
3 后注浆钻孔灌注桩承载性状分析 | 第41-53页 |
3.1 后注浆提高灌注桩桩基承载力的机理 | 第41-42页 |
3.1.1 后注浆提高桩端极限承载力 | 第41页 |
3.1.2 后注浆提高桩侧极限承载力 | 第41-42页 |
3.2 后注浆灌注桩桩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| 第42-47页 |
3.2.1 规范法 | 第42-43页 |
3.2.2 国外学者提出的计算方法 | 第43-45页 |
3.2.3 国内部分学者提出的计算方法 | 第45-47页 |
3.3 后注浆灌注桩桩基沉降计算方法 | 第47-52页 |
3.3.1 等效作用分层总和法(等代墩法) | 第47-48页 |
3.3.2 剪切变形传递法 | 第48-50页 |
3.3.3 荷载传递分析计算法 | 第50-5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4 自适应变形调节器调节桩基差异沉降的应用 | 第53-56页 |
4.1 自适应变形调节器的原理 | 第53-54页 |
4.2 自适应变形调节器的构造 | 第54-55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5 灌注桩后注浆与自适应变形调节器工程应用研究 | 第56-89页 |
5.1 工程概况 | 第56-59页 |
5.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| 第59-60页 |
5.3 注浆应用 | 第60-79页 |
5.3.1 场地注浆前情况简述 | 第60-63页 |
5.3.2 桩侧桩底注浆设计 | 第63-64页 |
5.3.3 灌注桩注浆施工 | 第64-65页 |
5.3.4 灌注桩注浆后承载性能检测 | 第65-77页 |
5.3.5 注浆前后对比 | 第77-79页 |
5.4 基桩自适应变形调节器的应用 | 第79-88页 |
5.4.1 基桩自适应变形调节器的安装 | 第80-81页 |
5.4.2 基桩自适应变形调节器安装后运营监控 | 第81-88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8-89页 |
6 灌注桩后注浆承载性能数值模拟 | 第89-98页 |
6.1 有限元方法简介 | 第89页 |
6.2 桩土本构模型 | 第89-90页 |
6.3 承载力与沉降计算结果与实际工程对比 | 第90-97页 |
6.3.1 注浆后1号桩桩体位移和受力分析 | 第92-95页 |
6.3.2 注浆后2号桩桩体位移和受力分析 | 第95-97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7-98页 |
7 总结与展望 | 第98-100页 |
7.1 全文总结 | 第98-99页 |
7.2 展望 | 第99-100页 |
致谢 | 第100-10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1-103页 |
附录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| 第103-10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