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古生物学论文--古植物学论文

松辽盆地LD17井晚白垩世—古新世孢粉地层与气候演变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引言第10-17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项目依托第11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孢粉分析的应用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晚白垩世末期-古新世早期陆相气候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15页
    1.6 完成工作量第15-17页
第二章 松辽盆地区域地质概况第17-22页
    2.1 区域地质背景第17页
    2.2 松辽盆地构造演化第17-19页
    2.3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特征第19-22页
第三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第22-28页
    3.1 研究材料第22页
    3.2 孢粉化石样品处理第22-25页
    3.3 制片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活动片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固定片第26页
    3.4 孢粉化石的鉴定、统计与分析第26-28页
第四章 白垩纪最晚期和古新世早期植被第28-40页
    4.1 晚白垩世植被第28-31页
    4.2 古新世早期植被第31-35页
    4.3 蕨类植物孢子尖峰第35-40页
第五章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LD17井孢粉生物地层第40-50页
    5.1 LD17井化石组合及其特征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Taxodiaceaepollenites-Wodehouseia-Aquilapollenites组合第40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Schizaeoisporites-Pinuspollenites-Callistopollenites组合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Pinuspollenites-Ulmipollenites-Tricolpollenites组合第45页
    5.2 地质时代讨论第45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孢粉组合地质时代讨论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明水组K-Pg界线讨论第48-50页
第六章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末期古气候研究第50-61页
    6.1 松辽盆地孢粉植物地理区性质第50-51页
    6.2 气候划分方案简介第51-55页
    6.3 LD17井孢粉气候研究第55-61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明水组一段整体特征第55-58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明水组一段纵向气候变化特征第58-61页
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第61-62页
    7.1 结论第61页
    7.2 存在的问题第61-62页
致谢第62-64页
参考文献第64-70页
图版及图版说明第70-78页
附录第78页

论文共7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豫西石炭系本溪组铝土矿成矿物质来源研究
下一篇:嵌入式掌纹图像处理系统的研究与设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