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一、绪论 | 第10-17页 |
(一) 研究的背景 | 第10页 |
(二)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 理论意义 | 第10-11页 |
2. 实践意义 | 第11页 |
(三) 研究综述 | 第11-14页 |
1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2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4页 |
(四) 研究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 文献分析法 | 第14-15页 |
2. 比较研究法 | 第15页 |
(五) 本文的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1. 研究重点 | 第15页 |
2. 研究难点 | 第15页 |
3. 创新点 | 第15-17页 |
二、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内涵、成效及其意义 | 第17-24页 |
(一)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提出的背景 | 第17-18页 |
1. 利益分化严重 | 第17页 |
2. 利益矛盾叠加和交织 | 第17页 |
3. 政府主导的传统维稳体制机制难以为继 | 第17-18页 |
(二)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内涵 | 第18-19页 |
1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理念 | 第18页 |
2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主体 | 第18-19页 |
3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方式 | 第19页 |
4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策略 | 第19页 |
(三) 我国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取得成效 | 第19-21页 |
1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阐释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 | 第19-20页 |
2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多元主体的初步构建 | 第20页 |
3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网格化方式的推进 | 第20-21页 |
4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治理策略的转变 | 第21页 |
(四)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意义 | 第21-24页 |
1. 社会矛盾治理理念的飞跃 | 第21页 |
2. 社会矛盾治理方式的深层次变革 | 第21-22页 |
3. 是中国渡过“矛盾凸显期”的重要保障 | 第22-24页 |
三、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4-31页 |
(一)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存在的问题 | 第24-27页 |
1. 社会矛盾治理理念中以人民为中心立场不牢固 | 第24页 |
2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治理主体的多元格局没有确立 | 第24-25页 |
3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方式体制机制不完善 | 第25-26页 |
4. 矛盾精细化治理效果评价体系的不合理 | 第26页 |
5. 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局限于传统的维稳体制 | 第26-27页 |
(二) 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7-31页 |
1.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粗放型思维 | 第27-28页 |
2. 计划经济下全能型政府矛盾管控体制 | 第28-29页 |
3. 压力型体制下政府的运动式治理方式 | 第29页 |
4. 轻视矛盾治理中的大数据建设 | 第29-31页 |
四、完善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对策 | 第31-45页 |
(一) 完善社会矛盾治理理念和观点 | 第31-32页 |
1. 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矛盾治理精细化立场 | 第31页 |
2. 社会矛盾治理理念上实行精细化向精准化提升 | 第31-32页 |
(二) 构建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 | 第32-38页 |
1. 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| 第32-35页 |
2. 注重发挥社会组织在矛盾治理中的作用 | 第35-36页 |
3. 加强基层乡村自治建设 | 第36-38页 |
(三) 构建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治理方式 | 第38-45页 |
1. 构建社会矛盾治理中大数据的精准研判作用 | 第38-39页 |
2. 完善矛盾治理网格化管理 | 第39-41页 |
3. 健全社会矛盾治理精细化的评价体系 | 第41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8页 |
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| 第48-49页 |
致谢 | 第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