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园艺论文--豆荚类论文--豌豆论文

水分胁迫对豌豆生理生化的影响

摘要第10-12页
ABSTRACT第12-13页
第一章 前言第14-23页
    1.1 我国水资源及干旱状况第14-16页
    1.2 作物抗早性相关研究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作物的抗旱机理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水分胁迫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复水补偿效应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肌动蛋白第18-19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干旱胁迫对作物根部及冠层形态的影响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干旱胁迫对作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的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思路第22-23页
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第23-31页
    2.1 试验设计第23页
    2.2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23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豌豆形态指标的测定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豌豆生理指标测定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豌豆肌动蛋白差异性检测第28-30页
    2.3 试验统计第30-31页
第三章 水分胁迫对豌豆植株生长影响第31-45页
    3.1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植株外部形态特征的影响第31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株高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数的影响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主根长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侧根数的影响第35-37页
    3.2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植株外部形态特征的影响第37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株高的影响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数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主根长的影响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侧根数的影响第42-43页
    3.3 小结与讨论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讨论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小结第44-45页
第四章 水分胁迫对豌豆SOD、POD、MDA的影响第45-55页
    4.1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SOD、POD、MDA的影响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SOD活性的影响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POD活性的影响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MDA含量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4.2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SOD、POD、MDA的影响第49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SOD活性的影响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POD活性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MDA含量的影响第52-54页
    4.3 小结与讨论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讨论第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小结第54-55页
第五章 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细胞溶质积累的影响第55-67页
    5.1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细胞溶质积累的影响第55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脯氨酸(Pro)积累的影响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苗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59-60页
    5.2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细胞溶质积累的影响第60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第61-6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脯氨酸(Pro)积累的影响第63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花期水分胁迫对豌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第64-66页
    5.3 小结与讨论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讨论第6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小结第66-67页
第六章 干旱胁迫下肌动蛋白异型体PEAC3的差异性表达第67-69页
    6.1 苗期豌豆RNA提取第67-68页
    6.2 干旱胁迫下苗期豌豆肌动蛋白异型体PEAc3的差异性表达第68页
    6.3 小结与讨论第68-69页
第七章 结论第69-71页
参考文献第71-75页
致谢第75页

论文共7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古蜀四川—失落文明的瑰宝》(引言第一部分)翻译报告
下一篇:国际智力回流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