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页 |
1.2 印刷线路板废水的污染特征 | 第10-13页 |
1.2.1 印刷线路板废水主要来源 | 第10-11页 |
1.2.2 印刷线路板废水主要污染物 | 第11-13页 |
1.2.3 印刷电路板废水排放要求 | 第13页 |
1.3 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方法 | 第13-17页 |
1.3.1 印刷线路板废水中铜的去除 | 第13-16页 |
1.3.2 印刷线路板废水脱氮发展现状与应用 | 第16-17页 |
1.4 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1.4.1 课题来源 | 第17页 |
1.4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7页 |
1.4.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5页 |
2.1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1.1 实验药剂 | 第19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19-20页 |
2.1.3 实验用水 | 第20页 |
2.1.4 接种污泥 | 第20页 |
2.2 实验装置与运行 | 第20-22页 |
2.2.1 实验装置 | 第20-21页 |
2.2.2 运行方式 | 第21-22页 |
2.3 实验过程 | 第22-23页 |
2.3.1 预处理控制方法选择试验 | 第22页 |
2.3.2 硫离子对缺氧生物脱氮的影响研究 | 第22-23页 |
2.3.3 硫化钠预处理-AAS-BAF连续流试验 | 第23页 |
2.4 检测方法 | 第23-25页 |
2.4.1 常规指标检测方法 | 第23页 |
2.4.2 其他检测方法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ORP和Ag/S电位破络控制方法的比较 | 第25-38页 |
3.1 利用ORP对硫化钠除铜过程进行控制 | 第25-31页 |
3.1.1 ORP值与离子及络合形态铜去除率之间的关系 | 第25-27页 |
3.1.2 ORP值控制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| 第27-30页 |
3.1.3 ORP控制的响应时间 | 第30-31页 |
3.2 利用Ag/S电位对除铜过程进行控制 | 第31-36页 |
3.2.1 Ag/S电位控制预处理实现可行性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2.2 Ag/S电位与破络过程铜去除率之间关系 | 第34-35页 |
3.2.3 银硫离子电极控制方法的确定 | 第35-36页 |
3.3 ORP及银硫离子电极控制对比及优选 | 第36-37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7-38页 |
第4章 硫离子对缺氧活性污泥的影响 | 第38-50页 |
4.1 硫离子对缺氧活性污泥瞬时影响 | 第38-41页 |
4.1.1 硫离子对反硝化影响及恢复效果 | 第38-40页 |
4.1.2 硫离子对不同污泥浓度反硝化冲击影响 | 第40-41页 |
4.2 硫离子长期存在对缺氧活性污泥的影响 | 第41-49页 |
4.2.1 硫离子对反硝化性能长期影响 | 第42-43页 |
4.2.2 硫离子对污泥生长影响 | 第43-45页 |
4.2.3 硫离子对酶活性影响 | 第45-46页 |
4.2.4 硫离子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 | 第46-47页 |
4.2.5 硫离子对污泥浓缩体积影响 | 第47-48页 |
4.2.6 硫离子对污泥脱水性能影响 | 第48-49页 |
4.3 本章小结 | 第49-50页 |
第5章 组合工艺处理PCB废水效能研究 | 第50-61页 |
5.1 AAS-BAF工艺装置启动及稳定运行 | 第50-52页 |
5.1.1 启动过程 | 第50页 |
5.1.2 启动过程水质变化情况 | 第50-52页 |
5.2 铜波动对预处理装置及AAS-BAF的影响 | 第52-55页 |
5.2.1 铜波动对预处理装置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5.2.2 铜波动对出水水质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5.3 组合工艺抗冲击能力及运行效果 | 第55-59页 |
5.3.1 水质波动及停留时间对COD影响 | 第56页 |
5.3.2 水质波动及停留时间对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.3.3 水质波动及停留时间对硝化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5.3.4 水质波动及停留时间对其他指标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结论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8页 |
致谢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