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一、选题缘由 | 第10-12页 |
二、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-13页 |
三、关键概念界定 | 第13-15页 |
四、文献综述 | 第15-23页 |
五、研究方法 | 第23-24页 |
第二章 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体系的建构历程 | 第24-33页 |
第一节 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体系的初步建立阶段 | 第24-27页 |
一、师范学校时期 | 第24-25页 |
二、教师协会成立时期 | 第25-27页 |
第二节 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体系的全面发展阶段 | 第27-30页 |
一、“标准本位”教师教育运动时期 | 第27-28页 |
二、教师教育“一体化”时期 | 第28-30页 |
第三节 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准备标准体系的完善阶段 | 第30-33页 |
一、各协会广泛参与时期 | 第30-31页 |
二、全美幼教协会全力倡导时期 | 第31-33页 |
第三章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出台背景 | 第33-41页 |
第一节 国际背景 | 第33-37页 |
一、各国教师教育改革运动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二、“世界教师专业化”思潮的影响 | 第35-37页 |
第二节 国内背景 | 第37-41页 |
一、学前教育质量发展需要 | 第37-38页 |
二、社会、政治、经济发展需要 | 第38-41页 |
第四章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结构与目标 | 第41-54页 |
第一节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术语和结构 | 第41-45页 |
一、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术语 | 第41-43页 |
二、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构成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依据和目标 | 第45-54页 |
一、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依据 | 第45-47页 |
二、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目标 | 第47-54页 |
第五章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核心内容及作用 | 第54-80页 |
第一节 初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 | 第54-67页 |
一、核心标准及分析 | 第54-66页 |
二、初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的作用 | 第66-67页 |
第二节 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 | 第67-80页 |
一、核心标准及分析 | 第67-76页 |
二、高级专业标准的作用 | 第76-80页 |
第六章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特色、问题与原因分析 | 第80-91页 |
第一节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的特色71一、基本理念——为了“每个儿童”的发展 | 第80-87页 |
二、主要内容——体现“标准”的专业特色 | 第81-86页 |
三、组织结构——突出“支持性解释”的呈现形式 | 第86-87页 |
第二节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| 第87-91页 |
一、文本规定的应用范围有待扩展 | 第87-89页 |
二、初级和高级标准的评估准则区分度有待加强 | 第89-91页 |
第七章 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启示 | 第91-106页 |
第一节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与我国《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(试行)》的比较分析 | 第92-99页 |
一、基本理念上的比较与分析 | 第92-94页 |
二、核心内容上的比较与分析 | 第94-97页 |
三、编排结构上的比较与分析 | 第97-99页 |
第二节《2010年NAEYC初级和高级早期儿童教师专业准备标准》对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启示 | 第99-106页 |
一、完善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内容 | 第99-102页 |
二、建构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体系 | 第102-104页 |
三、合理规定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适用范围 | 第104-105页 |
四、制定我国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评价体系 | 第105-106页 |
结语 | 第106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16页 |
一、中文参考文献 | 第108-112页 |
二、英文参考文献 | 第112-11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| 第116-117页 |
一、发表论文 | 第116页 |
二、研究成果 | 第116-117页 |
致谢 | 第1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