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绪论 | 第13-27页 |
1.1 盐分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| 第13-18页 |
1.1.1 盐分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1.1.2 盐分胁迫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4-17页 |
1.1.3 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 | 第17-18页 |
1.2 重金属镉、铅的危害及植物修复机制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4页 |
1.2.1 重金属镉、铅的背景值 | 第18-19页 |
1.2.2 重金属镉、铅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| 第19页 |
1.2.3 重金属镉、铅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| 第19-23页 |
1.2.4 植物对重金属镉、铅的抗性机制 | 第23页 |
1.2.5 植物修复缓解重金属污染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4页 |
1.3 双荚决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24-25页 |
1.4 研究目标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25-27页 |
1.4.1 研究目标 | 第25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5-26页 |
1.4.3 研究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2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27-33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27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27-30页 |
2.2.1 复合盐胁迫 | 第27-28页 |
2.2.2 重金属镉胁迫 | 第28-29页 |
2.2.3 重金属铅胁迫 | 第29-30页 |
2.3 测定内容及方法 | 第30-32页 |
2.3.1 盐害级别 | 第30页 |
2.3.2 光响应的测定 | 第30页 |
2.3.3 A-Ci曲线的测定 | 第30页 |
2.3.4 荧光参数测定 | 第30-31页 |
2.3.5 植物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| 第31页 |
2.3.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31页 |
2.3.7 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| 第31-32页 |
2.3.8 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测定 | 第32页 |
2.4 数据处理与分析 | 第32-33页 |
3 复合盐胁迫对双荚决明的影响 | 第33-50页 |
3.1 复合盐胁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2 复合盐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| 第34-38页 |
3.2.1 对初始荧光Fo的影响 | 第34页 |
3.2.2 对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/Fm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3.2.3 对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3.2.4 对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的影响 | 第36页 |
3.2.5 对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3.2.6 对光化学的有效量子产量Fv'/Fm'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3.3 复合盐胁迫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3.4 复合盐胁迫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5 复合盐胁迫对A-Ci曲线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6 复合盐胁迫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| 第43-45页 |
3.6.1 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43页 |
3.6.2 对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3.6.3 对丙二醛(MDA)含量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3.7 复合盐胁迫对叶片胁迫症状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3.8 分析与讨论 | 第46-50页 |
3.8.1 复合盐胁迫对光能捕获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3.8.2 复合盐胁迫对光能传递的影响 | 第47-48页 |
3.8.3 复合盐胁迫对光能固定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8.4 复合胁迫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| 第49页 |
3.8.5 植物对复合盐胁迫的生理适应机理 | 第49-50页 |
4 镉胁迫对双荚决明的影响 | 第50-65页 |
4.1 镉胁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50页 |
4.2 镉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| 第50-55页 |
4.2.1 对初始荧光Fo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4.2.2 对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/Fm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4.2.3 对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4.2.4 对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的影响 | 第53页 |
4.2.5 对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2.6 对光化学的有效量子产量Fv'/Fm'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3 镉胁迫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4.4 镉胁迫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4.5 镉胁迫对A-Ci曲线的影响 | 第57-59页 |
4.6 镉胁迫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| 第59-62页 |
4.6.1 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6.2 对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6.3 对丙二醛(MDA)含量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4.7 镉胁迫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| 第62页 |
4.8 分析与讨论 | 第62-65页 |
4.8.1 镉胁迫对光能捕获的影响 | 第62页 |
4.8.2 镉胁迫对光能传递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8.3 镉胁迫对光能固定的影响 | 第63页 |
4.8.4 镉胁迫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8.5 植物对镉胁迫的生理适应机理 | 第64-65页 |
5 铅胁迫对双荚决明的影响 | 第65-80页 |
5.1 铅胁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65页 |
5.2 铅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| 第65-70页 |
5.2.1 对初始荧光Fo的影响 | 第65-66页 |
5.2.2 对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/Fm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5.2.3 对光化学淬灭系数qP的影响 | 第67页 |
5.2.4 对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的影响 | 第67-68页 |
5.2.5 对表观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| 第68-69页 |
5.2.6 对光化学的有效量子产量Fv'/Fm'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5.3 铅胁迫对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5.4 铅胁迫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| 第71-72页 |
5.5 铅胁迫对A-Ci曲线的影响 | 第72-74页 |
5.6 铅胁迫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| 第74-76页 |
5.6.1 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| 第74页 |
5.6.2 对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5.6.3 对丙二醛(MDA)含量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5.7 铅胁迫对植株形态的影响 | 第76页 |
5.8 分析与讨论 | 第76-80页 |
5.8.1 铅胁迫对光能捕获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5.8.2 铅胁迫对光能传递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5.8.3 铅胁迫对光能固定的影响 | 第78页 |
5.8.4 铅胁迫对能量消耗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5.8.5 植物对铅胁迫的生理适应机理 | 第79-80页 |
6 讨论与结论 | 第80-87页 |
6.1 结论 | 第80-85页 |
6.1.1 复合盐胁迫对双荚决明的影响 | 第80-81页 |
6.1.2 镉胁迫对双荚决明的影响 | 第81-82页 |
6.1.3 铅胁迫对双荚决明的影响 | 第82-83页 |
6.1.4 三种胁迫对双荚决明影响的对比分析 | 第83-85页 |
6.2 讨论与研究展望 | 第85-87页 |
6.2.1 双荚决明对复合盐分胁迫的响应 | 第85页 |
6.2.2 双荚决明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| 第85-87页 |
附图 | 第87-9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1-10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| 第101-103页 |
致谢 | 第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