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--组合机床及其加工论文--程序控制机床、数控机床及其加工论文

基于ARM+FPGA的运动控制器及算法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和发展现状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运动控制器的研究和发展现状第12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插补及加减速算法的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主要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-19页
第二章 运动控制器的硬件设计第19-31页
    2.1 硬件设计的总体方案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硬件结构类型及控制方案的确定第19-20页
    2.2 运动控制器的硬件实现第20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ARM和FPGA的选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ARM与FPGA通信接口的硬件连接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主控板关键电路设计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扩展板关键电路设计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主控板实物图第27页
    2.3 三维运动控制平台的搭建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三维平台的结构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三维运动控制平台的电气连接第28-30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0-31页
第三章 运动控制器的软件设计第31-43页
    3.1 软件设计的总体方案第31页
    3.2 运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工具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MDK5开发环境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QUARTUS II的FPGA开发第32-33页
    3.3 串口通信程序设计第33-35页
    3.4 动态链表实现数据存储第35-36页
    3.5 FSMC通信模块设计第36-37页
    3.6 加减速模块设计第37-40页
    3.7 HMI控制界面设计第40-42页
    3.8 本章小结第42-43页
第四章 运动控制器的插补算法第43-58页
    4.1 插补算法的原理及分类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插补的基本原理和分类第43-44页
    4.2 直线的插补算法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逐点比较法平面直线插补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逐点比较法平面直线插补的仿真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改进的逐点比较法平面直线插补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逐点比较法空间直线插补第49-50页
    4.3 圆弧的插补算法第50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逐点比较法平面圆弧插补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逐点比较法平面圆弧插补的仿真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改进的逐点比较法平面圆弧插补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一种无累积误差的空间圆弧插补算法第54-57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7-58页
第五章 加减速算法第58-71页
    5.1 常用的加减速算法第58-6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加减速算法的特点分析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梯形加减速算法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梯形加减速流程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4 S曲线加减速算法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5 S曲线加减速流程第64-66页
    5.2 速度数据表的建立第66-7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步进电机的矩频特性和加减速特性第6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速度曲线的离散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速度数据的获取第68-70页
    5.3 本章小结第70-71页
第六章 运动控制器性能测试及算法的实现第71-84页
    6.1 运动控制器性能测试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FSMC通信模块测试第71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动态链表实现数据存储第71-72页
    6.2 插补算法的实验及分析第72-78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直线插补算法的实验及分析第72-7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圆弧插补算法的实验及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6.3 加减速算法的实验及分析第78-83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加减速模块的仿真测试第78-79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加减速算法的实验第79-83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83-84页
总结与展望第84-86页
    一、主要的研究成果及结论第84页
    二、进一步研究设想第84-86页
参考文献第86-9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0-91页
致谢第91-92页
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92页

论文共9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烟田土壤营养调控微生物制剂研制与应用
下一篇:基于机会和缓冲中继的多中继协作方案的设计与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