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5页 |
1.1 我国农田菜地现状及生产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| 第11-12页 |
1.1.1 我国耕地面积现状 | 第11页 |
1.1.2 我国菜地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1页 |
1.1.3 我国面源污染的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 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以及所面临的挑战 | 第12-14页 |
1.2.1 全球气候变暖 | 第12页 |
1.2.2 温室气体 | 第12-13页 |
1.2.3 我国农田土壤CO_2、N_2O排放及所面临的挑战 | 第13-14页 |
1.3 生物炭输入对土壤氮素淋溶、CO_2、N_2O释放的影响 | 第14-22页 |
1.3.1 土壤氮素淋溶 | 第14-17页 |
1.3.1.1 土壤理化性质 | 第14-16页 |
1.3.1.2 氮素的转化 | 第16-17页 |
1.3.2 土壤CO_2释放 | 第17-20页 |
1.3.2.1 土壤有机碳矿化 | 第18页 |
1.3.2.2 碳源及养分 | 第18-19页 |
1.3.2.3 土壤理化性质 | 第19-20页 |
1.3.3 土壤氮循环和N_2O释放 | 第20-22页 |
1.3.3.1 土壤理化性质。 | 第20-21页 |
1.2.2.2 其他物质输入 | 第21-22页 |
1.4 PRD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| 第22-23页 |
1.4.1 PRD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| 第22-23页 |
1.4.2 PRD滴灌技术的研究现状 | 第23页 |
1.5 问题的提出 | 第23-24页 |
1.6 研究的目的、意义及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6.1 大田试验 | 第24页 |
1.6.2 室内培养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5-31页 |
2.1 大田试验 | 第25-28页 |
2.1.1 试验地概况 | 第25页 |
2.1.2 试验土壤及物料性质 | 第25-26页 |
2.1.3 田间管理与试验设计 | 第26-27页 |
2.1.2.1 田间管理 | 第26页 |
2.1.2.2 试验设计 | 第26-27页 |
2.1.4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1.4.1 基础土壤的采集 | 第27页 |
2.1.4.2 耕层土样的采集 | 第27-28页 |
2.1.4.3 剖面土壤土样的采集 | 第28页 |
2.1.4.4 指标测定 | 第28页 |
2.2 室内培养 | 第28-30页 |
2.2.1 试验设计 | 第28-29页 |
2.2.2 土样的采集及指标测定 | 第29页 |
2.2.3 气样的采集及指标测定 | 第29-30页 |
2.2.4 数据计算 | 第30页 |
2.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| 第30-31页 |
第三章 生物炭和PRD对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3.1 土壤p H | 第31-32页 |
3.2 土壤SOM、TN | 第32-33页 |
第四章 生物炭和PRD对菜地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及剖面无机氮残留量的影响 | 第33-46页 |
4.1 生物炭和PRD对菜地耕层土壤无机氮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7页 |
4.1.1 土壤含水量 | 第33-34页 |
4.1.2 土壤无机氮含量 | 第34-37页 |
4.2 生物炭和PRD对菜地剖面土壤无机氮残留的影响 | 第37-46页 |
4.2.1 不同处理下菜地土壤剖面无机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| 第37-39页 |
4.2.2 剖面土壤无机氮分布 | 第39-42页 |
4.2.3 0-100cm土体剖面无机氮累积量 | 第42-44页 |
4.2.4 根区(0-60cm)土壤无机氮累积量 | 第44-45页 |
4.2.5 无机氮残留量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在不同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菜地土壤CO_2、N_2O释放及不同形态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| 第46-59页 |
5.1 不同施肥模式下施加生物炭菜地土壤CO_2释放、DOC、SMBC含量的动态变化 | 第46-51页 |
5.1.1 CO_2释放特征 | 第46-48页 |
5.1.2 DOC、SMBC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| 第48-50页 |
5.1.3 DOC、SMBC含量与CO_2释放量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2 不同施肥模式下添加生物炭菜地土壤N_2O释放及不同形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| 第51-59页 |
5.2.1 N_2O释放特征 | 第51-55页 |
5.2.2 DON、无机氮含量的动态变化 | 第55-57页 |
5.2.3 DON、无机氮含量与N_2O释放量的相关性分析 | 第57-59页 |
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8页 |
6.1 研究结果 | 第59-61页 |
6.1.1 大田试验 | 第59-60页 |
6.1.2 室内培养 | 第60-61页 |
6.1.2.1 CO_2释放特征 | 第60页 |
6.1.2.2 N_2O释放特征 | 第60-61页 |
6.2 讨论 | 第61-68页 |
6.2.1 大田试验 | 第61-65页 |
6.2.1.1 耕层含水量 | 第61页 |
6.2.1.2 耕层土壤无机氮 | 第61-62页 |
6.2.1.3 剖面土壤无机氮淋溶 | 第62-63页 |
6.2.1.4 随时间的动态变化 | 第63页 |
6.2.1.5 PRD滴灌对土壤无机氮淋溶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6.2.1.6 生物炭对土壤氮淋溶的潜在影响机制 | 第64-65页 |
6.2.2 室内培养 | 第65-68页 |
6.2.2.1 CO_2释放特征 | 第65-66页 |
6.2.2.2 N_2O释放特征 | 第66-68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68-69页 |
致谢 | 第69-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80页 |
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文章 | 第80-81页 |
图版 | 第81-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