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7井区WTG组稠油油藏水驱开发适应性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稠油油藏水驱开发的研究手段 | 第14-16页 |
1.3 本文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3.1 研究目标 | 第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页 |
1.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 | 第18-29页 |
2.1 区块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1.1 含油概况 | 第18页 |
2.1.2 勘探开发概况 | 第18-19页 |
2.2 油藏地质特征 | 第19-21页 |
2.2.1 地层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2.2 构造特征 | 第20-21页 |
2.3 储层特征 | 第21-24页 |
2.3.1 岩石学特征 | 第21页 |
2.3.2 沉积特征 | 第21-22页 |
2.3.3 储层物性特征 | 第22-23页 |
2.3.4 储层非均质性 | 第23-24页 |
2.4 油藏特征 | 第24-26页 |
2.4.1 油藏类型 | 第24页 |
2.4.2 流体性质 | 第24-26页 |
2.4.3 温压系统 | 第26页 |
2.5 油藏储量 | 第26页 |
2.6 开发存在问题 | 第26-27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27-29页 |
第3章 流体岩心基础实验研究 | 第29-39页 |
3.1 原油基础实验研究 | 第29-32页 |
3.1.1 原油黏温关系 | 第29-30页 |
3.1.2 原油流变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2 岩心敏感性实验研究 | 第32-38页 |
3.2.1 黏土矿物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2.2 流速敏感性研究 | 第34-35页 |
3.2.3 水敏感性研究 | 第35-36页 |
3.2.4 应力敏感性研究 | 第36-38页 |
3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水驱油实验研究 | 第39-62页 |
4.1 实验设备 | 第39-40页 |
4.2 研究思路及实验流程 | 第40-42页 |
4.2.1 研究思路 | 第40-41页 |
4.2.2 实验流程 | 第41-42页 |
4.3 相渗曲线计算 | 第42-48页 |
4.3.1 JBN方法及其改进方法 | 第42-45页 |
4.3.2 相渗曲线计算过程 | 第45-47页 |
4.3.3 相渗曲线计算结果 | 第47-48页 |
4.4 水驱油实验结果分析 | 第48-57页 |
4.4.1 驱油效率分析 | 第48-52页 |
4.4.2 相渗曲线分析 | 第52-56页 |
4.4.3 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5 水驱开发原油黏度界限 | 第57-60页 |
4.5.1 波及系数 | 第57-60页 |
4.5.2 合理原油黏度界限 | 第60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0-62页 |
第5章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及调整研究 | 第62-93页 |
5.1 水驱开发效果分析 | 第62-72页 |
5.1.1 存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| 第62-64页 |
5.1.2 耗水指数变化规律分析 | 第64-65页 |
5.1.3 水驱指数评价 | 第65-67页 |
5.1.4 水油比变化规律分析 | 第67-70页 |
5.1.5 含水率变化规律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2 地质模型建立 | 第72-75页 |
5.3 生产历史拟合 | 第75-80页 |
5.3.1 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| 第75-76页 |
5.3.2 调参原则 | 第76-77页 |
5.3.3 历史拟合结果 | 第77-80页 |
5.4 开发方案调整研究 | 第80-90页 |
5.4.1 基准方案 | 第80-81页 |
5.4.2 合理注采比研究 | 第81-82页 |
5.4.3 合理配产液量研究 | 第82-84页 |
5.4.4 综合调整方案 | 第84-85页 |
5.4.5 加密方案 | 第85-87页 |
5.4.6 换向水驱方案初探 | 第87-90页 |
5.5 开发方案对比分析 | 第90-92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92-93页 |
第6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93-95页 |
6.1 结论 | 第93-94页 |
6.2 建议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6-10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