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1-13页 |
| ABSTRACT | 第13-14页 |
|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贡献 | 第15-16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6-30页 |
| 1.1 引言 | 第16-17页 |
| 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7-28页 |
| 1.2.1 缸套技术 | 第17-19页 |
| 1.2.2 铝/铁复合技术 | 第19-22页 |
| 1.2.3 中间涂层预处理技术 | 第22-23页 |
| 1.2.4 铝/铁界面反应 | 第23-26页 |
| 1.2.5 锌/铁界面反应 | 第26-28页 |
| 1.3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和内容 | 第28-30页 |
| 1.3.1 研究目的 | 第28-29页 |
| 1.3.2 研究内容 | 第29-30页 |
| 第二章 实验研究方法 | 第30-35页 |
| 2.1 研究方案 | 第30页 |
| 2.2 实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| 2.3 主要实验设备 | 第31页 |
| 2.4 实验过程 | 第31-35页 |
| 2.4.1 表面处理工艺 | 第32页 |
| 2.4.2 热浸处理工艺 | 第32页 |
| 2.4.3 浇铸工艺 | 第32-33页 |
| 2.4.4 高压扭转处理 | 第33页 |
| 2.4.5 分析测试 | 第33-35页 |
| 第三章 热浸镀铝预处理及铝/铁界面研究 | 第35-48页 |
| 3.1 实验方案 | 第35页 |
| 3.2 实验结果及讨论 | 第35-47页 |
| 3.2.1 热浸镀铝预处理对铝/铁界面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| 3.2.1.1 铝/铁界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3.2.1.2 助镀及热浸镀铝合金预处理的影响机理分析 | 第37页 |
| 3.2.1.3 铝/铁界面导热性能研究 | 第37-38页 |
| 3.2.2 锰元素对铝/铁界面的影响 | 第38-47页 |
| 3.2.2.1 添加Mn后的铝/铁中间相层形貌及成分分析 | 第39-42页 |
| 3.2.2.2 添加锰元素后铝基体侧过渡层的组织分析 | 第42-45页 |
| 3.2.2.3 铝基体侧过渡层组织的形成及演变 | 第45-47页 |
| 3.3 本章小结 | 第47-48页 |
| 第四章 热浸镀锌预处理及铝/铁界面研究 | 第48-63页 |
| 4.1 实验方案 | 第48-49页 |
| 4.2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49-62页 |
| 4.2.1 低碳钢表面镀锌层的生长和形貌分析 | 第49-51页 |
| 4.2.2 铝合金/镀锌钢界面组织分析 | 第51-57页 |
| 4.2.2.1 铝合金/镀锌钢界面形貌及成分 | 第51-56页 |
| 4.2.2.2 铝合金/镀锌钢界面组织演变过程 | 第56-57页 |
| 4.2.3 铝合金/镀锌铸铁界面组织分析 | 第57-60页 |
| 4.2.4 高压扭转处理对铝/铁界面的影响及分析 | 第60-62页 |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62-63页 |
|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3-65页 |
| 5.1 全文总结 | 第63-64页 |
| 5.2 展望 | 第64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5页 |
| 附录 | 第75-77页 |
| 附录一: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75-76页 |
| 附录二:攻读硕士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| 第76页 |
| 附录三:攻读硕士期间获奖情况 | 第76-77页 |
| 外文论文 | 第77-114页 |
|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metallurgical bonding in Al-7Si/gray iron bimetal composite | 第77-96页 |
| Interfacial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aluminum alloys/galvanizedlow-carbon steel under high-pressure torsion | 第96-114页 |
| 附件 | 第11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