毫秒脉冲星轮廓变化的研究
| 摘要 | 第5-7页 |
| Abstract | 第7-8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9-15页 |
| 1.1 中子星的预言和脉冲星的发现 | 第9-10页 |
| 1.2 脉冲星的相关研究 | 第10-14页 |
| 1.3 本文的结构 | 第14-15页 |
| 第2章 脉冲星轮廓的研究基础 | 第15-25页 |
| 2.1 脉冲星的辐射束模型 | 第15-16页 |
| 2.2 单个脉冲的性质 | 第16-19页 |
| 2.2.1 单脉冲 | 第16-17页 |
| 2.2.2 子脉冲和子脉冲漂移 | 第17页 |
| 2.2.3 微脉冲和巨脉冲 | 第17-19页 |
| 2.3 累积脉冲的性质 | 第19-23页 |
| 2.3.1 累积脉冲轮廓 | 第19-20页 |
| 2.3.2 模式变换 | 第20-21页 |
| 2.3.3 消零现象 | 第21页 |
| 2.3.4 累积脉冲轮廓随频率的变化 | 第21-22页 |
| 2.3.5 流量密度 | 第22-23页 |
| 2.4 毫秒脉冲星轮廓的性质 | 第23-25页 |
| 第3章 毫秒脉冲星轮廓稳定性的研究 | 第25-28页 |
| 3.1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25页 |
| 3.2 数据收集及处理 | 第25-27页 |
| 3.3 研究方法 | 第27-28页 |
|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8-42页 |
| 4.1 毫秒脉冲星轮廓变化的分析 | 第28-38页 |
| 4.2 其他情况 | 第38-41页 |
| 4.3 结果与分析 | 第41-42页 |
|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42-43页 |
| 5.1 总结 | 第42页 |
| 5.2 展望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50页 |
| 致谢 | 第50-51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情况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