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1页 |
Abstract | 第11页 |
第一章 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的现状 | 第12-25页 |
第一节 中国企业跨国收购的现状与特点 | 第12-15页 |
一、收购主体方面 | 第13页 |
二、收购行业方面 | 第13-14页 |
三、收购区域方面 | 第14-15页 |
第二节 中国法律对跨国收购的规制与风险 | 第15-16页 |
第三节 文献综述 | 第16-24页 |
一、收购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6-18页 |
二、近年来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 | 第18-24页 |
第四节 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二章 收购的概念 | 第25-37页 |
第一节 收购的定义 | 第25-26页 |
第二节 收购目的与动机 | 第26-28页 |
一、收购目的——取得控制权 | 第26页 |
二、收购动机 | 第26-28页 |
第三节 收购的种类 | 第28-34页 |
一、收购种类的划分 | 第28-31页 |
二、基本交易形式的特殊应用 | 第31-34页 |
第四节 收购的类似概念 | 第34-36页 |
一、并购 | 第34-35页 |
二、兼并 | 第35页 |
三、合并 | 第35-36页 |
四、跨国收购 | 第36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美国收购相关法律规定 | 第37-64页 |
第一节 美国证券法 | 第37-48页 |
一、《威廉姆斯法》(Williams Act) | 第37-41页 |
二、内幕交易 | 第41-45页 |
三、《萨班斯——奥克斯利法案》(Sarbanes-Oxley Act) | 第45-48页 |
第二节 反托拉斯法 | 第48-53页 |
一、《克莱顿法》(Clayton Antitrust Act) | 第48-49页 |
二、《联邦贸易委员会法》(The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Act) | 第49-50页 |
三、《哈特—斯科特—罗迪诺反托拉斯促进法》(Hart-Scott-Rodino AntitrustImprovements Act) | 第50-51页 |
四、并购指南 | 第51-53页 |
第三节 美国各州州法 | 第53-58页 |
一、州反收购法 | 第53-55页 |
二、州公司法 | 第55-58页 |
第四节 其他相关法律 | 第58-63页 |
一、国家安全审查制度 | 第58-59页 |
二、劳动和雇佣法 | 第59-60页 |
三、进出口 | 第60-61页 |
四、知识产权法 | 第61-62页 |
五、产品责任法 | 第62页 |
六、反腐败法 | 第62-63页 |
第五节 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四章 跨国收购活动程序及收购合同 | 第64-72页 |
第一节 跨国收购活动程序 | 第64-66页 |
一、启动收购 | 第64页 |
二、签署意向函 | 第64-65页 |
三、尽职调查 | 第65页 |
四、签署最终协议 | 第65-66页 |
五、交割 | 第66页 |
第二节 收购合同 | 第66-71页 |
一、标准收购合同 | 第66-69页 |
二、附属协议 | 第69-70页 |
三、非格式化替代纠纷解决条款 | 第70-71页 |
第三节 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五章 案例分析——双汇收购史密斯菲尔德 | 第72-85页 |
第一节 收购历程回顾 | 第72-74页 |
一、收购双方 | 第72页 |
二、收购历程 | 第72-74页 |
第二节 收购分析 | 第74-83页 |
一、收购起因 | 第74-75页 |
二、本次收购法律分析 | 第75-79页 |
三、本次收购风险分析 | 第79-81页 |
四、双汇的收购策略 | 第81-83页 |
第三节 小结 | 第83-85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85-8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9-100页 |
附表一 | 第100-103页 |
附录二 | 第103-104页 |
附录三 | 第104-107页 |
附件 | 第107-111页 |
致谢 | 第111-112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11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