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动物学论文--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论文

安徽省陆地脊椎动物分布的空间数据生成及格局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物种分布研究的方法概述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基于GIS的物种分布研究概述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生态位及基于生态位模型的物种分布研究概述第10-12页
    1.3 安徽省陆地脊椎动物研究概述第12-13页
    1.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标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13-15页
    1.5 技术路线第15-16页
第2章 《安徽兽类志》物种分布信息的空间特征提取第16-20页
    2.1 兽类志的内容组织与结构特征第16页
    2.2 兽类志物种分布信息的描述特征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物种的生态描述特征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物种的地理分布描述特征第16-17页
    2.3 兽类志物种分布信息的结构化表达第17-18页
    2.4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构建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安徽省县界数据地名编码处理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环境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18-20页
第3章 皖西大别山区兽类物种分布的空间数据生成及格局研究第20-33页
    3.1 皖西大别山区概况第20页
    3.2 物种分布的空间数据生成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皖西大别山区物种信息提取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基于GIS的皖西大别山区兽类物种分布的空间数据生成第25-26页
    3.3 皖西大别山区兽类物种分布格局第26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皖西大别山区兽类物种丰富度格局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皖西大别山区兽类物种热点区分布及其保护空缺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皖西大别山山区兽类物种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28-29页
    3.4 皖西大别山区兽类物种适宜生境破碎化分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生境破碎化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破碎化因子筛选第29-30页
    3.5 皖西山区兽类动物系统化平台构建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系统分析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系统功能设计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数据库设计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3.5.4 系统界面及说明第32-33页
第4章 基于生态位模型的越冬白头鹤适宜生境预测第33-44页
    4.1 越冬白头鹤第33-34页
    4.2 越冬白头鹤适宜生境预测的技术路线第34页
    4.3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第34-35页
    4.4 生态位模型选择第35-38页
    4.5 环境变量筛选第38页
    4.6 白头鹤适宜生境模型构建第38页
    4.7 白头鹤适宜生境模型精度评价第38-39页
    4.8 白头鹤适宜生境分布及主要环境因子分析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8.1 白头鹤适宜生境分布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8.2 影响白头鹤适宜生境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第41-42页
    4.9 本章小结第42-44页
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44-46页
    5.1 主要研究结论第44-45页
    5.2 不足与展望第45-46页
参考文献第46-51页
致谢第51-53页
发表文章目录第53页

论文共5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方差互换在随机波动率模型下的解析定价
下一篇:临涣矿采煤沉陷区地下水与地表水水环境特征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