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药学论文--药理学论文--实验药理学论文

L.plantum和E.coli细胞壁肽聚糖缓释微球对小鼠肠道菌群及机体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1章 前言第10-22页
    1.1 肠道菌群与健康的关系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肠道菌群概述第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肠道菌群与宿主健康第10-11页
    1.2 肠道菌群失调的常见控制措施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抗生素治疗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益生菌治疗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益生元治疗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第14-15页
    1.3 细菌肽聚糖的研究及应用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细菌肽聚糖概述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细菌肽聚糖的免疫效果研究进展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细菌肽聚糖应用研究进展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肽聚糖作为肠道菌群和机体免疫调节剂的可行性分析第18-19页
    1.4 本实验室的前期研究工作基础第19页
    1.5 本课题研究的立体依据,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立体依据及目的意义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概述第20-22页
第2章 大肠杆菌细胞壁肽聚糖分离及微球的研制第22-34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菌种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培养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实验试剂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实验仪器第24-25页
    2.2 大肠杆菌细胞壁肽聚糖分离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菌种的活化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三氯乙酸法提取肽聚糖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溶菌酶试验第25-26页
    2.3 大肠杆菌细胞壁肽聚糖缓释微球制备第26页
    2.4 大肠杆菌细胞壁肽聚糖缓释微球结构表征及性能检测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EPG微球扫描电镜观察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红外光谱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热重分析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肽聚糖-壳聚糖缓释微球载药量和包封率检测第27页
    2.5 结果与讨论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溶解酶实验结果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扫描电镜观察EPG微球,CS微球形态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(FTIR)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热重分析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5 载药量和包封率第32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2-34页
第3章 EPG微球,LPG微球对小鼠肠道菌群和机体免疫的调节作用第34-58页
    3.1 实验材料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动物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34-35页
    3.2 实验方法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动物分组和剂量设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肠道菌群检测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血清中溶菌酶含量检测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血清中Ig G,IL-2 含量检测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肠粘膜中SIg A含量检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6 免疫器官指数的测定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7 统计学分析第39页
    3.3 结果分析第3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小鼠表观特征观察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各组小鼠血清中溶解酶含量变化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各组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变化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各组小鼠Ig G,IL-2,SIg A含量的变化第50-53页
    3.4 讨论第53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小鼠免疫器官测定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各项检测指标的分析第54-58页
第4章 肽聚糖缓释微球对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保护效果的研究第58-75页
    4.1 实验材料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动物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材料及试剂第5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58页
    4.2 试验方法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大肠杆菌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建立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缓释微球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保护效果评价第59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讨论第59-7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小鼠表观特征观察第5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大肠杆菌感染后各组肠道菌群的含量的测定第59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大肠杆菌感染后不同时间 Ig G、IL-6、IL-10 含量的测定第65-6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大肠杆菌感染后不同时间肠粘膜SIg A的测定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各组小鼠小肠病理学变化第70-71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71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大肠杆菌感染后小鼠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分析第71-7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大肠杆菌感染后不同时间Ig G,IL-6,IL-10含量变化分析第72-75页
第5章 结论第75-76页
第6章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展望第76-77页
    6.1 创新点第76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76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5页
致谢第85-86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6-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《巍山旅游》三四部分翻译报告
下一篇:N-卤胺聚合物的可控合成、抗菌性能及抗菌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