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目的 | 第10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3-19页 |
1.2.1 高速公路建设管理 | 第13-17页 |
1.2.2 标准化管理 | 第17-18页 |
1.2.3 高速公路管理绩效评价 | 第18-19页 |
1.3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19-21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1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21页 |
1.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5 本文主要创新点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理论基础 | 第24-39页 |
2.1 标准化系统工程理论 | 第24-35页 |
2.1.1 标准化管理 | 第24-30页 |
2.1.2 标准化系统工程 | 第30-31页 |
2.1.3 霍尔三维结构理论 | 第31-32页 |
2.1.4 标准化系统工程的六维结构 | 第32-35页 |
2.1.5 基于标准化系统工程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体系构建 | 第35页 |
2.2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及其方法 | 第35-38页 |
2.2.1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 | 第35-36页 |
2.2.2 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方法 | 第36-38页 |
2.3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三章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39-71页 |
3.1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评价测评指标问卷设计 | 第39-46页 |
3.1.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| 第39-40页 |
3.1.2 影响因素识别 | 第40-44页 |
3.1.3 指标初选 | 第44页 |
3.1.4 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发放 | 第44-46页 |
3.2 测评调查问卷分析 | 第46-49页 |
3.2.1 统计分析 | 第46页 |
3.2.2 测评指标的因子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2.3 测评指标的确定 | 第47-49页 |
3.3 指标检验 | 第49-69页 |
3.3.1 成熟度模型基本原理 | 第50-55页 |
3.3.2 指标检验成熟度模型 | 第55-63页 |
3.3.3 指标验证过程 | 第63-69页 |
3.3.4 结果分析 | 第69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四章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影响因素关系分析 | 第71-85页 |
4.1 结构方程模型基本原理 | 第71-74页 |
4.1.1 SEM基本结构 | 第71-73页 |
4.1.2 SEM分析步骤 | 第73-74页 |
4.2 模型变量确定及研究假设 | 第74-76页 |
4.2.1 变量确定 | 第74-75页 |
4.2.2 研究假设 | 第75-76页 |
4.3 SEM模型构建 | 第76-78页 |
4.3.1 概念模型构建 | 第76-77页 |
4.3.2 模型检验与修正 | 第77-78页 |
4.4 数据分析 | 第78-84页 |
4.4.1 数据收集 | 第78-80页 |
4.4.2 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| 第80-81页 |
4.4.3 设定模型的拟合评价和假设检验 | 第81-82页 |
4.4.4 设定模型的修正 | 第82-84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4-85页 |
第五章 基于交叉DEA-FLCA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 | 第85-92页 |
5.1 交叉DEA-FLCA模型 | 第85-89页 |
5.1.1 传统模型回顾 | 第85-86页 |
5.1.2 预备知识 | 第86-87页 |
5.1.3 DEA-FLCA模型构建及计算步骤 | 第87-89页 |
5.2 基于改进的交叉DEA-FLCA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 | 第89-91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六章 基于张量和直觉模糊集的高速公路管理绩效评价 | 第92-99页 |
6.1 模型预备知识 | 第92-95页 |
6.1.1 直觉模糊集 | 第92-93页 |
6.1.2 张量 | 第93-95页 |
6.2 直觉模糊张量加权平均算子 | 第95-96页 |
6.3 张量直觉模糊熵绩效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96-98页 |
6.4 本章小结 | 第98-99页 |
第七章 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案例分析 | 第99-112页 |
7.1 案例背景 | 第99-100页 |
7.2 基于DEA-FLCA模型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 | 第100-104页 |
7.2.1 模型计算 | 第100-103页 |
7.2.2 分析与建议 | 第103-104页 |
7.3 基于TIFEPE模型的高速公路标准化管理绩效评价 | 第104-112页 |
7.3.1 模型计算 | 第104-109页 |
7.3.2 分析与建议 | 第109-112页 |
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112-115页 |
8.1 研究结论 | 第112-113页 |
8.2 研究展望 | 第113-11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5-125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125-126页 |
附录 | 第126-132页 |
致谢 | 第13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