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1.1 选题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背景 | 第11-12页 |
1.1.3 研究意义 | 第12页 |
1.2 核心概念界定 | 第12-16页 |
1.2.1 城市区域 | 第12-13页 |
1.2.2 城市与区域发展评价 | 第13-14页 |
1.2.3 政府绩效评价 | 第14-15页 |
1.2.4 行为逻辑 | 第15-16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20页 |
1.3.1 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内涵结构 | 第16-18页 |
1.3.2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国内外实践经验 | 第18-20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| 第21-23页 |
1.5.1 研究思路 | 第21-22页 |
1.5.2 研究方法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| 第23-36页 |
2.1 评价设计主体及其行为 | 第23-26页 |
2.1.1 评价体系设计者与执行者 | 第23-24页 |
2.1.2 评价设计主体与执行者的评价行为 | 第24-26页 |
2.2 评价设计主体行为对评价设计影响 | 第26-31页 |
2.2.1 评价设计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| 第26-28页 |
2.2.2 评价设计主体行为的影响机制 | 第28-30页 |
2.2.3 评价设计主体行为的影响结果 | 第30-31页 |
2.3 研究总体设计 | 第31-36页 |
2.3.1 问卷调查设计 | 第32-34页 |
2.3.2 问卷执行设计 | 第34-36页 |
第三章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理想模型构建 | 第36-54页 |
3.1 数据处理 | 第36-43页 |
3.1.1 标准化数据形式的选择 | 第36-37页 |
3.1.2 指标应选频数的标准化处理方式 | 第37-38页 |
3.1.3 量级权数的确定 | 第38-43页 |
3.2 评价指标重要程度判断及筛选 | 第43-45页 |
3.2.1 兼容度择优法 | 第44页 |
3.2.2 距离差异度择优法 | 第44-45页 |
3.3 基于多方法的城市发展评价指标遴选理想结果 | 第45-51页 |
3.3.1 基于“均值—标准差”方法条件下的指标遴选结果 | 第46-47页 |
3.3.2 基于“均值—标准差”联合矩阵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指标遴选结果.383.3.3 基于灰关联度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指标遴选结果 | 第47-51页 |
3.4 评价指标体系理想方案 | 第51-52页 |
3.5 对于理想方案的观测与描述 | 第52-54页 |
第四章 基于“应然逻辑”与“实然逻辑”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 | 第54-65页 |
4.1 作为“实然”案例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概述 | 第54-55页 |
4.2“应然”指标体系和“实然”指标体系比较 | 第55-65页 |
4.2.1 指标体系的制定依据和功能定位比较 | 第55-56页 |
4.2.2 指标遴选方式比较 | 第56-58页 |
4.2.3 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比较 | 第58-60页 |
4.2.4 指标类属和特征分析 | 第60-65页 |
第五章 评价设计主体的行为逻辑描述与解释 | 第65-72页 |
5.1 评价组织选择的行为逻辑 | 第65-68页 |
5.2 评价指标设计的行为逻辑 | 第68页 |
5.3 评价结果运用的行为逻辑 | 第68-70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0-72页 |
第六章 结语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附录1 新型城镇化导向的城市(区域)发展考核评价研究调查问卷 | 第77-81页 |
附录2 问卷调查数据频数统计结果 | 第81-84页 |
附录3 运用五种标准化方式计算的指标应选频次数据 | 第84-86页 |
附录4 六种标准化方式的指标应选频次排序结果 | 第86-89页 |
附录5 灰色关联度算法计算指标重要程度结果数据 | 第89-92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附件 | 第9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