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--中国论文

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行为逻辑及其实证检验--基于珠三角的个案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一章 绪论第10-23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提出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核心概念界定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城市区域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城市与区域发展评价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政府绩效评价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行为逻辑第15-16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城市发展评价体系的内涵结构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国内外实践经验第18-20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20-21页
    1.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思路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方法第22-23页
第二章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第23-36页
    2.1 评价设计主体及其行为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评价体系设计者与执行者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评价设计主体与执行者的评价行为第24-26页
    2.2 评价设计主体行为对评价设计影响第26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评价设计主体行为的影响因素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评价设计主体行为的影响机制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评价设计主体行为的影响结果第30-31页
    2.3 研究总体设计第31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问卷调查设计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问卷执行设计第34-36页
第三章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理想模型构建第36-54页
    3.1 数据处理第36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标准化数据形式的选择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指标应选频数的标准化处理方式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量级权数的确定第38-43页
    3.2 评价指标重要程度判断及筛选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兼容度择优法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距离差异度择优法第44-45页
    3.3 基于多方法的城市发展评价指标遴选理想结果第45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基于“均值—标准差”方法条件下的指标遴选结果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基于“均值—标准差”联合矩阵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指标遴选结果.383.3.3 基于灰关联度分析方法条件下的指标遴选结果第47-51页
    3.4 评价指标体系理想方案第51-52页
    3.5 对于理想方案的观测与描述第52-54页
第四章 基于“应然逻辑”与“实然逻辑”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第54-65页
    4.1 作为“实然”案例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概述第54-55页
    4.2“应然”指标体系和“实然”指标体系比较第55-6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指标体系的制定依据和功能定位比较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指标遴选方式比较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指标体系的框架结构比较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指标类属和特征分析第60-65页
第五章 评价设计主体的行为逻辑描述与解释第65-72页
    5.1 评价组织选择的行为逻辑第65-68页
    5.2 评价指标设计的行为逻辑第68页
    5.3 评价结果运用的行为逻辑第68-7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70-72页
第六章 结语第72-74页
参考文献第74-77页
附录1 新型城镇化导向的城市(区域)发展考核评价研究调查问卷第77-81页
附录2 问卷调查数据频数统计结果第81-84页
附录3 运用五种标准化方式计算的指标应选频次数据第84-86页
附录4 六种标准化方式的指标应选频次排序结果第86-89页
附录5 灰色关联度算法计算指标重要程度结果数据第89-92页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-93页
致谢第93-94页
附件第94页

论文共9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流动儿童亲子关系疏离的小组工作研究
下一篇:针刺跷脉交会穴治疗失眠的疗效观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