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历史、地理论文--风俗习惯论文--中国风俗习惯论文--节日、节令论文

高排苗族“鼓藏节”文化逻辑与社会秩序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绪论第8-16页
    1.1 选题缘起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选题缘起第8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-9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相关研究“文本田野”及分析第9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关于“鼓藏节”的“历史记忆”与概念释义研究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关于“鼓藏节”的仪式过程及社会组织研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关于“鼓藏节”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关于文化逻辑的研究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5 关于社会秩序的研究第13-15页
    1.3 研究思路及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思路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第二章 高排苗族“鼓藏节”民族志背景及仪式过程第16-28页
    2.1 高排历史沿革及社会结构第16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村落历史沿革流变及村落姓氏构成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村落空间结构及经济生活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村落民族构成及“宗族网”第20-22页
    2.2 高排“鼓藏节”生成场域及其实践主体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“鼓藏节”自然地理环境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“鼓藏节”人文社会环境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“鼓藏节”文化实践主体第24页
    2.3 高排“鼓藏节”仪式过程及其实践旨归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“鼓藏节”的“时间制度”安排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“仪式物项”与“展演空间”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“祭祖祈福”和“缅宗维群”第27-28页
第三章 高排苗族“鼓藏节”所隐含的文化逻辑与行为选择第28-41页
    3.1 族群判据及认同标志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族源辨别之根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支系区分之本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群落认同之源第30-31页
    3.2 血缘认知及婚、丧规避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“同甲”即为“同家”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“兄弟姓”则不能互嫁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婚、丧之事如同一家之事第33-34页
    3.3 礼物流动与亲属维系第34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“人亲则礼重”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厘清亲属关系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“以舅方为重”第36-38页
    3.4 村落社会稳定度与社会发展的评判依据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“鼓藏节”的实践: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“鼓藏节”的“缺席”:不和谐社会的另一种表现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“鼓藏节”的存在:亲属、村落间维系的重要纽带第40-41页
第四章 高排苗族“鼓藏节”的权力谱系及其所建构的村落社会秩序第41-52页
    4.1 高排“鼓藏节”中的话语群及其权力模式第41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“鼓藏头”:传统权威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村干部:现代法理权威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“经济能人”和“鬼师先生”:重要参与群体第43-44页
    4.2 高排苗族“鼓藏节”中的生态秩序及实践行为第44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“自然至上”的元哲学思想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取舍有度的生态行为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和谐共生的教育理念第47-48页
    4.3 高排“鼓藏节”中的传统控制及禁忌规避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通婚规则厘清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家规门训递导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伦理道德禁犯第49页
    4.4 高排“鼓藏节”实践主体间的协同与博弈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“传统权威主体”与“现代行政主体”间的协同过程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“中心主体”与“边缘村落群体”间的话语权及依存关系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“鼓藏节”各实践主体间的对话平台及协商路径第51-52页
第五章 高排苗族“鼓藏节”中的规范性制度及村落社会秩序建构供给路径第52-62页
    5.1 中西方关于制度概念的阐释视角及制度研究历程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制度研究的西方代表介述以及制度经济学发展分期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西方学者对制度概念的解读及释义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中国学者对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研究的概念界说第55-56页
    5.2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在高排村落社会中的布控演进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构成高排社会秩序的规范性规则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正式制度在高排的布控态势第57-5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非正式制度在高排的演进以及现代化背景下其规范性地位第59-60页
    5.3 高排的规范性制度特点及其和谐社会秩序供给路径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高排规范性制度体系特点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1 自发性与建构性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2 互补性与转化性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1.3 规范性与强制性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高排和谐社会秩序建构供给路径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1 挖掘和深究非正式规范性制度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5.3.2.2 加强正式规范性制度建设及安排第61-62页
第六章 结语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65页
致谢第65-67页
作者简介第67页
在校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主要科研成果第67-69页
附录一:调查笔记第69-72页
附录二:相关图片第72-77页

论文共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新疆阜康市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机制研究
下一篇:穿刺洗脱液胸苷激酶TK1检测在甲状腺结节性质鉴别中的意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