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1页 |
引言 | 第11-12页 |
一、社区警务战略的理论概述与历史沿革 | 第12-22页 |
(一) 社区的含义 | 第12-13页 |
1. 人口要素 | 第12页 |
2. 地域要素 | 第12-13页 |
3. 结构要素 | 第13页 |
4. 心理要素 | 第13页 |
(二) 警务的含义 | 第13-14页 |
(三) 社区警务的基本内涵 | 第14-16页 |
1. 英国对社区警务内涵的理解 | 第14-15页 |
2. 美国对社区警务的含义的理解 | 第15页 |
3. 澳大利亚对社区警务含义的理解 | 第15-16页 |
(四) 社区警务的产生 | 第16-18页 |
1. 第一次警务革命 | 第16-17页 |
2. 第二、三次警务革命 | 第17页 |
3. 小结 | 第17-18页 |
4. 第四次警务革命——社区警务 | 第18页 |
(五) 社区警务在中国的发展 | 第18-21页 |
1. 精简机关冗余人员使警力下沉 | 第20页 |
2. 在各社区设立社区警务室,并安排专职的社区民警 | 第20页 |
3. 收集社区情报信息 | 第20页 |
4. 加强社区治安宣传教育 | 第20页 |
5. 加强社区治安管理 | 第20-21页 |
6. 做好社区调解和社区服务工作 | 第21页 |
(六) 社区警务中国化存在的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 “重打击、轻预防”的思想依旧存在 | 第21页 |
2. 社区警务机关化倾向严重,警民关系淡漠 | 第21页 |
3. 民警在社区大包大揽,事无巨细 | 第21-22页 |
二、社区警务战略的理念内核剖析 | 第22-32页 |
(一) 市民社会理论概述 | 第22-25页 |
1. 作为市民社会的成员和作为政治国家的成员是同一人 | 第24页 |
2. 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,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| 第24-25页 |
(二) 西方市民社会实证探究 | 第25-30页 |
1. 古希腊 | 第26页 |
2. 古罗马 | 第26-27页 |
3. 中世纪——城市的兴起 | 第27-28页 |
4. 小结 | 第28-29页 |
5. 资本主义时期 | 第29-30页 |
(三) 市民社会的基本要素 | 第30-31页 |
1. 市民自主精神 | 第30页 |
2. 发达的社团组织 | 第30-31页 |
(四) 二元社会结构与社区警务战略的理念内核 | 第31-32页 |
三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战略 | 第32-43页 |
(一) 时代需要发展的社区警务战略 | 第32-33页 |
(二) 发展中国特色社区警务战略的可行性 | 第33-34页 |
(三) 国情决定发展社区警务战略必须具有中国特色 | 第34-35页 |
1. 中国的市民社会尚不成熟,需要进一步培育 | 第34页 |
2. 束缚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 | 第34-35页 |
3. 市民社会的法治保障环境尚不成熟 | 第35页 |
(四) 我们需要怎样的社区警务战略 | 第35-37页 |
1. 政治国家的局限性 | 第35-36页 |
2. 市民社会的局限性 | 第36-37页 |
(五) 构建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战略 | 第37-43页 |
1.原则 | 第37-38页 |
2.基本步骤和做法 | 第38-43页 |
结语 | 第43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6页 |